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

阅读:198 次 作者: 来源:江南时报 发布日期:2025-02-17 11:01: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学研讨会资讯。

  AI需要人类来引导和使用

  韩东表示,DeepSeek作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大家对此都很关注,这也说明了人类的热情与敏感。“网上有人将DeepSeek与人分别作的诗放在一起,隐去作者,很难鉴别,但是我能一眼区分二者的不同。AI确实存在替代人类的可能性,与人类创作的诗歌相比,比差的要好,比好的要差,但顶尖的诗歌作品还是不会被替代的。我认为,DeepSeek是一个划时代的工具,但就像照相机一样,必须与人类配合,需要人类来引导和使用。”

  文学批评家、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同韩东的观点,AI不具备人类自我生产的能力,只是工具的升级,而写作者更需要追问自己在创作上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真正从属AI的文学还远未到来

  当DeepSeek最新推出的文学创作模型在10秒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时,整个文学界陷入震动。这款能模仿海明威的极简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笔触,甚至鲁迅批判锋芒的AI工具,正迫使创作者去思考究竟何为人所独有的写作。

  何同彬表示,虽然DeepSeek成为当下的一个学术热点,但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在学术界早已开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一谈到人工智能就有很多人产生焦虑,害怕文学被替代。“我认为这不至于焦虑,就算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经典文学被写出来又怎样呢?那只能证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不代表文学失去了什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指出在电信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趋于终结。何同彬指出,这种焦虑感很强的文学话语持续多年,但其实这种焦虑的表演感很强。“有很多人探讨文学的可替代性,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产生的危机。其实这种危机感主要还是在讨论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汉语文学的阅读和认知能力在衰减,对于文学的认知、语言的认知、汉语的认知在衰减。在这样一个状态中,我觉得人工智能给人以这样的危机感,而不是说它能否替代文学创作。而且我认为文学本质上,尤其是我们讨论的新文学,它还是从属人的,真正从属AI的文学还远远没有到来。就像现在大量的人工智能写作,它也必须要有人来辅助,需要人的操控和训练。”

  AI将砥砺人们用作品彰显汉语之美

  当AI横扫各个行业之时,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创意领域一直被认为牢不可破。机器只能模仿和复制,无法代替人的思考和感受。风格就是人的影子,用AI写出来的东西始终和人创作出来的独特风格有差别。

  傅元峰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可以按照某种风格进行写作,但是最后体现的个性是非常浅层次的,几乎没有创造性可言。“所以我想可能AI最多实现的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东西,它对于阅读有帮助,但是那种对于写作的模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傅元峰回忆起之前他出过的一道本科期末试题:让学生们模仿一位作家的风格进行写作,学生们阅读该作家作品,习得风格并进行语法研究,最后写出很多非常像作者风格的文章。“我觉得AI写作可能最多呈现的是这样的作品,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化。对于AI,我觉得体现出当代技术性写作的一个极致领域,但其实它不构成对文学创作的任何侵犯和伤害,它只是能够指认出属于公共写作领域的一些伪创作。所以我觉得,可能AI接下来将迎来创作的黄金时代,它将砥砺人们借助AI创作出真正属于写作的东西,彰显汉语之美。”

  人工智能时代,提高诗歌作品内涵

  王珂分析了他的两段写作经历:1996年,他便使用电脑资料库提高论文写作效率;2013年起,他从用笔写作变为用手机写作,输入法的提示语言极大提高了他的想象力。因此,他认为,DeepSeek也能在当下为写作者提供这样的优势。

  王珂表示,DeepSeek写诗歌达到了中文本科生的水平,写诗评达到了中文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写诗论、诗史达到了中文博士生的水平,但并不能达到教授的水平。对于还未发表的内容,DeepSeek仍寄托于人类的创造。

  “DeepSeek强化了科学精神,提高了写作的难度和深度,改变了诗不需要教、不需要学、不需要改的陋习,但压制了个性。诗人是最个性的人,诗歌写作尤其是爱情诗写作,是最具个人化的隐私性写作,这是大一统的科学写作(Al)无法超越的。”王珂说,AI的诗评表扬太多,让很多诗人自恋,真正的诗歌评论家不是只会吹捧的广告人,不要用AI的评论来证明自己诗作的优秀。他倡议诗人写好诗,诗评家写好诗评,诗论家写好诗论,给AI提供优秀原料,但要警惕DeepSeek的便利与迅捷带来的问题,避免诗歌创作质量与深度的下降,提高诗歌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人文和艺术学科更显其重要和必要

  海马前不久看到《南风窗》上的一篇文章《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他在读后评论:“文科和艺术学科自有其价值。在AI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时代,许多重复性的理工科岗位,将被机器所代替。这是不可逆转的。而人文、艺术的创造,那些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文、艺术含量的部分,或者说AI无法替代的那一部分,将会日渐珍贵。再者,当人类的大量劳动被机器所替代之后,将有大量闲暇用来更好地生活——艺术的、审美的、心灵的、精神的生活,人文和艺术学科也就更显其重要和必要。”

  海马表示,ChatGPT也好,DeepSeek也罢,它们对文学创作带来强烈冲击几乎是必然的。但是,它将会冲击并替代的是那些程式化的、没有个性的、人云亦云的、没有真正艺术特质和创造性的、失去了独特灵性和灵魂的所谓诗歌创作。对于这样的诗人和诗歌,这几乎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而与之相反的那些诗人及其创作,不仅不可替代,而且恰恰会在这样的时代更加光芒四射,彰显其独特的个性、人文、艺术价值。对于文学类(含诗歌)刊物也是如此,如果杂志的定位和编辑的审美能力仍然停留在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文学创作水平,从而让刊物变成人工智能作品选登或选刊,那肯定是没有希望的。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文学或诗歌创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也给那些优秀的诗人及其诗歌带来更多的机遇。

  用专业知识和精确指示与AI“合作”

  马铃薯兄弟说,DeepSeek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它进步的意义在于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如生成一篇公文或评述性文章,形成条理分明的小标题等,对于这些类型的文章冲击较大。在这个层面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辅助手段。它的诞生,契合了当下自媒体的生态,每个人都仿佛是一个媒体人,是一个中心,提升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

  “它在已有的文学创作基础上,有了更好的综合与归纳能力,但就像王珂教授讲的那样,对于还未发表、没有进入数据库的内容,它仍旧寄生于人类的创造。”马铃薯兄弟说,DeepSeek的辅助特性让其能更好地接收人类赋予的指令,强调了人与AI合作的重点在于,人类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并作出精确的指示,以确保生成作品的质量与原创性。

  DeepSeek让诗人看到人性之美

  在黄梵看来,DeepSeek是一个综合拐点,它通过追求有限算力下的最大性价比,启动了人工智能民主化的浪潮。“但作为一种机器,我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等无法作为投喂料喂给它。比如,不同诗人对于词的软硬、轻重,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正是构成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基础。这种个人经验不具有共识,更无统计效应,自然无法投喂。所以,经验、情感、直觉等,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染指的领域,也是一道抵御纯智性的人性防护堤。”

  置身目前的拐点,会让诗人更清楚地看到人性对于诗歌的重要性。黄梵表示:“如果我们回到人性,就能看清诗歌的底色:感性是第一性的,理性是第二性的。当机器揪住理性、数据不放,我们何不守住人性中的感性世界?抒情与智性,代表人性中冒险与安全的两极,它们在诗中努力平衡造成的悖论,既是美的来源,也是诗歌之谜、人性之谜。”

  DeepSeek重塑文学创作的边界

  育邦表示,自己用DeepSeek创作古体诗时,发现70%的内容都能达到刊发的水平,“秒杀”了很多当代古体诗人。“DeepSeek重塑了文学创作的边界,能够模仿特定作家的风格来创作作品。只要你的指令下得好,DeepSeek就能通过海量文本分析,提供全新的视角,程序化地生成很好的古体诗或文学批评等。”

  育邦认为,人类作家的核心优势在于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他与韩东均提到指令者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提出可以创办一个“人机共创的DeepSeek写作栏目”。

  AI只能替代强调逻辑架构的写作

  “用DeepSeek写作这件事情,最近在国内十分火热,这与我们的互联网生态密不可分,我们互联网上的大量鸡汤体、文艺腔有很多受众。国内很多读者也觉得DeepSeek可以取代作家、编剧等,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李樯认为,人工智能如果能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发育,其实很容易成为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新文明,完全有能力把人类变成它的奴隶。

  就目前的文学创作而言,李樯并不认为AI能取代那些有独创性和自我情感表达方式的优秀写作者,它更多替代的只能是强调逻辑架构的写作。AI调动全网语言编织出一首诗歌的技术性,要超过90%以上的诗歌写作者。“但致命的是,它生成的文学像科学论文一样,没有温度,也没有人的情感和情绪。所以,虽然DeepSeek目前能够拼凑完成一首看上去还挺让人惊悚的诗歌,但这种文本至少在我目前看来没有太多价值。”

  始终应锚定文学的人文价值坐标

  AI已经降临,并在不断刷新人们固有的认知。人们也不得不承认,AI技术也在为文学创作开辟新的边疆。面对挑战,真正的出路当然不应是抗拒技术,而应是培育“元创作智慧”,文学的未来,或将是人文主义与技术的交响。“但在这交响中,我们必须守护住不可替代的人性内核——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情感的真实性、思想的锐利度。否则,我们呈现的作品,将不再是人类的。”高翔表示。

  在高翔看来,人是主体,AI是工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倒置。“当AI为我们拆解巴别塔的围墙时,我们在算法的浪潮中始终应锚定文学的人文价值坐标——因为最终定义文学高度的,永远是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对美的永恒渴望,以及那颗在技术洪流中依然炽热的、属于人的心灵。”正如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曾坦言,他的作品中看似单调的重复句式,实则是数十年语感锤炼的结晶——这种饱含生命厚度的创作痕迹,正是AI难以复制的灵魂烙印。

  我相信进化的力量

  “我相信进化的力量。人类从学会使用工具到176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步用了200多万年。从工业革命到智能时代来临之前,我们称为知识时代,人类用了200多年。从知识时代到智识时代,人类仅仅用了几十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明或技术的创生,我们都会经历怀疑、抵触、尝试、拥抱和习以为常这样的过程。”徐晓亮表示,今天我们面临这样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任何抵抗的幻想都不切实际。

  徐晓亮说,自己想从读者角度谈谈智能工具诞生所带来的三方面影响。一是它可以帮读者加速淘汰平庸作者和平庸作品,因为它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它可能帮助参与、改变未来重新建立文学创作的秩序;三是它要求我们未来的作家,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审美力。

  人工与智能写作相互高效融合

  写作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我启发和人性、思想的自觉醒悟,人工写作往往凭借独特的个性化的阅历和感知,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诉诸笔端,用细腻带有温度的文字,触动阅读者的灵魂。愚木认为,智能写作则是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对以往文本模仿、模块化拼贴的产物。虽然智能写作能快速生成符合一定规范的文本,但并不能真正捕捉人类的情感、意识以及思想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AI智能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其人类辅助工具以及知识库的特性。人工写作应该充分利用智能写作的工具性特点以及快速检索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愚木表示,可以将人工写作的自觉与智能写作的高效相互融合,人工写作借助智能工具拓展思路,智能写作从人类情感中汲取养分,从而在未来写作不断探索的道路上,为人工写作开创更具魅力的新境界。(记者 张雅倩 钱月明 张姣姣)

  (参加研讨会的诗人及学者有沙克、何言宏、韩东、何平、何同彬、傅元峰、王珂、海马、孙冬、马铃薯兄弟、黄梵、育邦、李樯、高翔、徐晓亮、愚木、采禾、贺孝乐、李涛、赵娜、许静等,本文根据部分嘉宾发言整理。)


标签:文学,研讨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