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奉命去参加马法学院的表彰大会,大会的最后一项是辅导员发言。这本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中国式的开会无非就是两个功能:领导讲话和听众睡觉。人言曰:中国领导讲话就如老太婆的裹脚——又长又臭,领导所讲的话大都是正确的废话。作为听众和下属的听者,不能说领导所讲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若要问这讲话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好像也找不出来。或许是出于无奈,那只好睡觉了。而中国的人大代表开会,大都也只学会了做一件事,那就是在“正确”的时候举手表决,这样做可谓是既简单又实惠还安全,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他们不做呢。鉴于此种情况,新任的领导上台后,这才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会议改革运动嘛。我本无意去参加本次会议的,但是上面下了命令,我一个小人物又岂敢不从呢,只好无奈的“被参加”了。去了自然我也不会仔细的听了。
一说到会议就说远了,我还是接着刚才的辅导员讲话说吧。辅导员讲话时说:“时间催促着你们离开,我很不舍,但是我知道我的不舍是不能阻挡你们向前的脚步的。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梦里梦见你们走时的场景,我也会在每天早上醒来后想起你们的笑脸。”说着说着就停顿哽咽了,最后实在是念不下去了,不过还好有院里的学生会主席来救场,拿过辅导员的讲话稿帮他念完了。当我听到辅导员上述的讲话时,我头也没有抬的说道:“你说我会相信吗?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是坐在我身旁的室友说道:“不是,辅导员哭了”。听到室友的回答我顿时感到十分的惊讶,怎么可能呢,好像电视剧一样。这或许和我一向对我不喜欢的事情大都比较冷淡有关,或许和我是一个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有关,更或者说我是一个冷漠的人,不过这个不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于是我怀着一种怀疑和惊讶抬头向主席台上看去,好像也还真的是哭了。我这里并不是想要批评或者讽刺辅导员,我也没有这个必要,当然我也更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我也愿意相信辅导员对我们的感情和泪水是真的,我只是想借这个事讨论一下中国人说话的艺术。
中国人历来把诚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打小在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也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但是中国人在讲话时却有那么些虚假,好吧,我还不愿意用虚伪这个词。辅导员说他每天早上醒来后就会想到我们的笑脸,我们全院有几百号人,这每一天早上他得想我们多久呢?他还会时常想到我们离开时的场景,当然我不会怀疑他的想象力,因为这个不难想象。不外乎就是手提肩扛大包小包的东西,然后在挥手告别,坐上车后一去不复返。但我认为他还没有和我们亲密到每天想到我们的笑脸的程度吧,还有一个问题是院里至少还有一部分人他都还不认识呢,虽然说他认得我,那么他又将如何想起那些他不曾记得的人呢。就这句有那么些虚假的话,辅导员还真的哭了,在场的不少人也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柳永在《雨铃霖》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我不知道这句有那么些虚假的话,居然还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它究竟感动了谁?又是谁走向了迷途呢?
中国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说想要从一个人的外在的东西去了解一个人是有些困难的;俗话也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大意是见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俗话还说“见人只可说三分真话”,意思很简单,对人不可全说真话……这样的俗话在中国还有许多。似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这么一种潜意识:对人要善于说假话,至少是一部分的假话。中国向来不缺少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的人。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贪官污吏们,无不标榜自己是多么的廉洁奉公。清代第一大贪官和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乾隆皇帝知道他是一个大大的贪官,但却还是虚假的承认了他的廉洁,把他作为一个大礼物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人,前面不久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看到,有一个贪官在会议上强调当官的要廉洁,要洁身自好,可结果是不久之后他就被双规了。历史上的那些卖国贼也总是在爱在皇帝面前表明自己的忠君爱国。宋代的秦桧刚才才在朝堂上向宋高宗赵构表明自己的忠心,结果前脚才一踏出金銮殿的大门就把宋朝给卖了。
中国历来都有说假话的传统和习俗,这也怪不得谁。比如在中国古代,臣民见到皇帝时要三呼万岁。不知道这万岁骗了谁?皇帝也知道这万岁是骗人的鬼话,可还是愿意并乐意让别人说这假话说给他听。而一些居心不良的乱臣贼子们却在心里算计着,如何把皇帝赶下来甚至杀掉,也好让自己坐上去享受几天。中国的年轻人在去给老年人拜寿时总是会说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什么的,而热恋中的年轻人也总是爱信誓旦旦地说什么海枯石烂什么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假话是骗得了说话人呢还是听话人呢?我认为其实都没有。只不过是为了各自高兴罢了。让自己活在那个由假话构成的世界里,慢慢地享受和消磨着时光。
中国人似乎把说假话当成了一种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并且还认为这样做无比的正确。在中国,有时候还真不得不说假话,不说假话还真不行。比如说你在求人办事时,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时候当然就免不了美言几句了。这么一说,说不定人家一高兴就把事情给办成了。这样做只是费嘴皮子的事,又不要钱又不要命,又不犯法又不违纪,当然这种情况只在少数情况下才成立,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我想着这也许是中国官场乃至人场溜须拍马之风盛行的一个原因。
中国人历来也把谦虚当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而在中国的词语中谦词是有不少的,这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明明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却还是要对别人说自己做得不行,请各位多多包涵。以此来表明自己谦虚的美德。比如在班上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每每在考试前总是会有人说这次没有复习好,这次肯定挂了。可等结果出来以后往往是:说这些话的人大都考得很好。我不明白这些人说这些话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目的说的,或是有心或是无意,他们或许会在心里说“哈哈,他们又被我骗了”.而一旦有人根据自己的实力说了真话的时候,人们往往总是会认为他在说大话。就如古人们看惯了女人的小脚,结果一到现代社会看到了现代女性们的再正常不过的脚时,就会觉得这脚真是好大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语言也是内涵丰富的。有时别人一句话说出来,你还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意思。前面不久在qq空间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以前我喜欢一个人,而现在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这句话就有那么些耐人寻味了。这句话其中的含义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也或者作者写时本就包含多种含义。中国人说话有时就爱说一些具有多种含义的话,至于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就靠听话者的能力去揣测琢磨了。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就把是否会句逗当作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读书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断句的不同则可能就会对一句话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从前有一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萝卜白菜不可少一个工钱也不要”。这句话有两种不同断句的读法:一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萝卜白菜不可少,工钱一个也不要”另一种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萝卜白菜不可,少一个工钱也不要。”这两种断句后的话的意思就大大的不同了。中国人说话时就是这么的不严谨,反映到工作上就是敷衍了事,到建筑上就是粗制滥造了。
中国人说话是含义丰富丰富的,尤其在政治是讲究潜台词的。在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对秦始皇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秦始皇听出了这话中的弦外之意,也才避免了被杀的危险,当然他也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
几年前《甄嬛传》甚是火热,简直成为了一部神剧,一经播出就席卷了中国的各大卫视,黑龙江卫视因为频繁的播出《甄嬛传》,被网友们戏称为“甄嬛”台了。伴随着而生的甄嬛体也大行其道。人们纷纷模仿。把本来好好的一句话说出那么多的废话来,这也是中国人说话的一大特色,中国人说话就爱绕圈子。中国人在批评人时,总是喜欢先夸耀被批评者一番,然后呢在一个转折,把人批评过透,其实但是后面的才是重点,颇有一种萝卜加大棒的感觉。中国不是有歇后语吗?这恐怕是中国才独有的吧,这就是中国人说话时爱绕圈子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指桑骂槐”是《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其实这也是中国人说话的惯有的特色之一。讲话者在讲话时经常会对听者说请各位不要对号入座,其实呢,他说的就是在座的听众你了。中国人还喜欢正话反说,在修辞手法中不是就有有反语这一修辞手法吗?表面上是在夸你,而实际上是在损你,而往往却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呢。就像俗话里说的“被别人卖了还在替别人数钱呢”。中国的讽刺小说就是其中的一个侧面反映了。
在中国古代说话是有许多忌讳的,俗话说“东西不可乱吃,话也是不能乱说的。”古人说话往往是要避讳的,这个现象在晋代尤为严重。在说话时,在遇到名人的名字时是不能说出来的,要用某个字代替。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敏感词汇”了。汉代为了避皇帝刘秀的秀字,就把原来的秀才改称茂才了,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就把原来的民不改为了户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世界上,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没有之一,至少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我不这样认为,虽然我的汉语也学得不怎么样。这或许是因为我只学过英语和汉语两门语言,虽然我在电视剧中也学会了简单的“八格牙路”这句骂人的日语,也曾偶尔在书中学得“安你哈撒与”这句“你好”的韩语,但这从根本上说这不叫学习了日语和韩语这两门外语。这也或许是我的英语学得比汉语更烂的原因,更或者是汉语是我的母语的原因。这个问题不是我今天我讨论的话题,当然也用不着在此处纠结了,就此打住吧。外国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我想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据本人个人观点来看,中国人说话的的艺术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要说是那些外国人了,就算是学习了一生汉语的中国人,大多数人也很难把握和理解中国人说话的艺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是值得并不得不让中国人用一生去学习和体悟的,以便在中国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