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19年,博物馆文创吸引大批粉丝热度不减,“国潮”品牌开始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国际好戏不断引进国内演出市场,国粹与非遗的经典魅力历久弥新。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可为,文化科技融合大势所趋……环球网文化频道推出《文化新趋势使者话传承》系列访谈,邀请各领域优秀代表人物及专家学者讲述所在领域的融合趋势及文化传承,专家角度聚焦业态热点,前沿观点把脉发展趋势,记录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本期访谈带您走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少峰。深耕文化产业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众多前沿观点,他认为,IP和科技是产业的驱动力,“IP驱动产业链的发展,科技驱动表达方式的创新。”
随着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迈进。文化、旅游、科技、金融加快融合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传统业态,文化IP成为时代弄潮势头强劲,文化产业正在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现阶段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未来,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在于量产,而在于提升质量与附加价值。未来,IP和科技是产业的驱动力,IP需要故事IP、形象IP、产品IP和企业IP四合一来打造,而互联网正逐渐告别流量驱动阶段,进入专业化驱动的第二阶段,到达第三阶段时将与机器人高度融合。
文旅融合向室内化发展
环球网文化频道:随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加快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陈少峰:第一个角度,我个人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明年大概能达到GDP的7.2%左右,在GDP当中算是非常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特别以消费为主,是服务业当中的重点。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发展。
第二个角度,2002年前,也存在传统丛书出版、报业、演出、艺术品交易等文化产业,但没有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2005年至2008年期间,文化产业的自然发展转为自主发展,自主发展即推动产业发展,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政策。
第三个角度,过去发展过程中数量多,这两年开始重视高质量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高质量发展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后的核心课题,高质量发展涉及转型和升级,传统的媒体需要进入新媒体,所有产业都要面临着升级。
环球网文化频道:时间已经来到2019年将近年底,根据您的行业观察,您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陈少峰: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文化电商继续往前发展,二是机器人,三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都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时代,是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腾讯公司市值在2017年时超过了中国最大的35个房地产公司的总市值。字节跳动至少也达到三五个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总市值。互联网模式超越传统模式,文化产业平台大。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又把线上线下连接在一起,线上统领线下。所以,融合的“标配”是“文化+科技+旅游+互联网平台”。四个角度融合,将会形成产业链。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我们会找到产业转型的驱动力。比如把零售搬到互联网平台,变成“互联网+内容+电商”,成为了“文创电商”或者“新媒体电商”。文创电商是电商的升级版,“网红+媒体+内容”的电商,这是产业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会是潮流和趋势。
接下来还会有新的时代——“文创机器人”。线上、线下、科技、文化立体地结合就是机器人。我把机器人分为四个等次:工业机器人是自动编程的,不会互动;第二阶段是职业机器人,可以有一部分主动,收集资料和学习,有点像下棋的AlphaGo;第三阶段是陪伴机器人,陪你聊天、做助教、陪宠物玩;第四阶段叫伙伴机器人,成为伴侣,做我们的伙伴。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文创机器人,未来会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文旅室内化是趋势。文旅融合,以室内为主,结合衍生品,而故事在互联网上传播,打通线上线下,把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深入到生活方式中,达到生活美学化和创意常态化。
“四合一”的IP:故事、形象、产品和企业
环球网文化频道:现在人人都在谈论IP,您认为文化产业IP该如何打造?
陈少峰:IP包括故事IP、形象IP、产品IP和企业IP,是四合一的IP。四个IP当中应该以故事开始,特别是连载的故事,有形象做代言,有产品自带粉丝。企业是品牌和平台,拥有故事IP、形象IP、产品IP。缺少其中一种IP,你就会发现最终效果达不到那么好。现在很多人都想偷工减料,通过广告来把产品一炮打红。
其实,主题乐园就是IP主题的衍生品。我们现在的乐园是没有主题只有设备的乐园。我们有两类设备,一类是过山车,一类是动物。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其实这些都是类型乐园。主题乐园的“主题”是IP,因为有IP吸引游客,他们看到文字、影像后还想更深地体验,是IP自带粉丝的乐园,所以粉丝会带来大量的购物需求。
文化产业打造IP要达到两个目标:首先,内容要有持续性,才能够支持IP。其次,要形象地塑造IP衍生品,这也需要持续性。内容、形象塑造都需要具有持续性,这样才有IP授权的价值。
我认为今后系列微电影一定是大势所趋。比如,把一部动画电影的时长做成30集的系列微电影,每集3分钟共90分钟。内容每天持续更新,对塑造IP很有益处。之后再把系列微电影中优秀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改编,做成动画大电影,微电影已经进行了粉丝的积累,有了广泛的传播。
互联网告别流量驱动进入专业化阶段
环球网文化频道:您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将会怎样影响文化产业?
陈少峰:未来,科技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IP和科技都是产业的驱动力,IP驱动产业链的发展,科技驱动表达方式的创新。科技的驱动力有助于发展,但是谁的创新速度快,就可能王者通吃。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前五家互联网公司可能占有互联网75%的广告份额。
当前,互联网绝对不是进入下半场,互联网是进入第二阶段——专业化。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流量驱动。第二阶段是精耕细作、专业驱动。第三阶段要开始与机器人高度融合,是技术驱动的阶段。
互联网业态将会视频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我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认为互联网是三位一体的“大媒体、大社群、大卖场”。事实上,互联网最大的功能是卖场,是自带粉丝的卖场。真正的新媒体既是媒体,是社群,也是卖场,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互动,随时都可以买卖,随时都可以传播,随时都可以整合。它把客户不断变现进入到一种场景当中,做出真正的IP和规模化的卖场,这才是真正的新媒体。
文化产业缺少优质内容和具影响力的IP
环球网文化频道: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您是否有对策性思考?
陈少峰: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优质的内容,缺少有影响力自带粉丝的IP。
以电影产业为例,中国电影产业总利润大约只有美国电影产业利润的五十分之一。美国电影占有全世界2/3的市场份额,中国市场约45%-48%的份额还在被海外占领,美国市场规模大好几倍。美国电影收入结构是产业链收入,而中国主要是票房收入。
这样来看,首先我们的内容要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市场。其次,拓宽内容适合更多年龄段的受众观看,目前中国电影票房份额80%以上是来自18岁至30岁的观众。另外,内容要适合做成产业链,比如《玩具总动员》已经做到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在上海迪斯尼做成主题园区,里面的巴斯光年动漫形象建成主题酒店,这就非常厉害。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故事IP开始来塑造形象,让内容丰富而具有生命力。
环球网文化频道:未来,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通过产业发展去传承文化?
陈少峰:传承文化,一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另外是内涵的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像《功夫熊猫》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销售衍生品,通州环球影城准备建设《功夫熊猫》主题园区,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文化产业手段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经常消费传统文化,自然就有传承,也有人继承。另一种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可以通过城市文化体验中心讲述原汁原味的传统故事,也可以把历史故事变成今天的故事,人物、结构改编成为现代版的当代故事。
事实上,现在各界重视的大运河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呈现方式却非常原始。建设博物馆却没有体验中心,不会讲大运河的故事。大运河是一个载体,可以结合商人、农业、富家大族、城市、商业、茶、水路等等来讲故事,不断延伸,运用高科技将它转变为旅游的产品,使内容体验高科技化。(记者 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