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 正文内容

蒋蓝:西成高铁让文学面对面“对撞生存”

阅读:1607 次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2-09 13:27:39
基本介绍:
来源:四川新闻网
  “文学特别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的‘对撞生存’。”著名作家蒋蓝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到。
  12月6日,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路,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将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成都至西安的最短旅行时间压缩至4小时7分,年底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两地间最短旅行时间将压缩至3小时27分,较原来两地间最短旅行时间压缩了7小时。在蒋蓝眼中,这条高铁缩短的,不仅是两地的时空距离,更是两地文学交流的距离。
  现在科技发达,以前一封书信需十天半月才到达,现在一封邮件瞬间就到达。而蒋蓝却认为:“作家与作家之间即时的信息沟通,面对面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现代任何高科技不能取代的。”
  四川文学主要体现的是灵性文学,是成都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孕育出的一种灵性,是对本土文化的描述,是本土眼睛的一种观察。文学是人学,一个作家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会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蒋蓝以文学大师李人举例说,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气息,绝不是南方、北方地域能培养出来的,他只会在成都出现。一是他叙述上的雍容大度,不徐不疾,二是他对生活充满了一种灵性,一种极度的细腻感。
  “比如他对油菜花的描写。大家都看过油菜花,对它的描写都是:金灿灿、金黄,而李人则这样形容油菜花:晕黄晕黄。仅仅一个词,让我们像看道了一幅油画似的,这独特的表述方式,只有在成都平原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成都,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就能感受到很诗意的生活氛围,一个小院,种上两株树,加一个石凳,就觉得是充满诗意的日子,这也就培育出了很多的诗人。这都是天府之国才能培育出来的产物。诗歌,则是除灵性文学外,四川文学另一个伟大标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大批量聚集在成都平原,并不是偶然的。
  蒋蓝说,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四川文学的深度。陕西文学,则具有黄土高原的厚重、粗粝、大气。它的文化像黄土一样深厚,有着历史的纵深感。那里孕育出来的人所拥有的韧耐性,追求的历史深度,恰恰创造出了黄土文学。
  陕西文学长于长篇小说,极具历史纵深感。蒋蓝继续阐释道:“同样是表达‘乡愁’,但四川多数作家只能体现出‘乡情’,并未上升到‘乡愁’这个美学境界,而陕西作家对‘乡愁’的抒写,则是非常值得四川作家去学习的。”例如《白鹿原》,其中不朽人物白嘉轩的塑造,则抒写了一种“乡愁式”的生活方式,是四川文学需要去学习的。而这种学习,则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碰撞。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佳的沟通状态,对于文学交流来说更是不能缺失。以前从成都到西安,即使是坐飞机,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蒋蓝对此深有体会,曾经有一次他去西安准备参加第二天的颁奖仪式,提前预留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出发去机场,但因为不可预测的路况,让他在飞机起飞前30秒才得以登机,险些误机错过颁奖典礼。
  “高铁开通,直接无缝衔接,比飞机还方便。”以前哪怕只是一个学术交流,往往一来一回就要耗费两三天的时间。“现在我身边的朋友,无论是西安的作家还是四川的作家,都更愿意选择坐高铁。比如下午有一个讲座,我只需要早上出发,下午讲座结束后,晚上就能回到成都。在时间行程安排上也不会有过多的浪费。”蒋蓝相信,便捷的出行方式,让作家们更快速、频繁的面对面交流,长此以往,文化的相互冲撞、吸收,定会酝酿出一番新的文化局面。
  蒋蓝说:“我希望西成高铁开通不仅仅是缩短空间距离,更应该让我们两地有更紧密、频繁的心灵交流。让陕西文化和蜀地文化‘对撞生存’,四川文学能够更多吸收陕西文化的厚重、粗粝、大气。”(李慧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