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渑池县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发展环境等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该县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产业环境不断优化,总量规模稳步提升。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渑池县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承担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的职能,有效指导该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文化育县战略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县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渑池县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兴建了“三馆一中心”,特别是“三馆”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该县群众文体活动、人才培训、文化科技知识传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同时,“三馆”每年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余次,接待参观者6万余人次,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培训30余期,培训文艺骨干5000余人;投资1.2亿元的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室内装修;在12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标准,加快推进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确保2019年6月底实现全县236个行政村全覆盖。
拓展文化产业项目。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渑池县开发了一批符合行业特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县发展奇石专业村6个,专业户300多个,藏石5万余枚,年销售额300余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深入挖掘渑池地域文化特色,发展壮大仰韶彩陶系列产品,目前,发展仰韶彩陶、澄泥砚等艺术品共五大系列130多个品种,其中获得国家专利67项,年收入500多万元。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各种文化产业,引导经营者向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目前,以仰韶命名注册的商标有140余种。大力推进仰韶文化传承工作,开展仰韶文化和陶艺制作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商场、进网络等活动,让仰韶传统文化在普通群众和孩子们心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倾力打造“文化+”产业。一是以仰韶文化品牌为代表,开发了以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豫西特委会议旧址为中心的党性修养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了以革命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等为中心的文化旅游线,以仰韶森林公园、仰韶大峡谷为中心的山水旅游线,以仰韶黄杏为主的农业生态游,先后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以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中国田野考古诞生100周年为契机,精心筹备“百年仰韶”系列活动。今年2月27日,以仰韶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仰韶之恋》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10月份正式开机拍摄。二是“文化+扶贫”擦亮曲剧名片。近年来,该县积极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精心创作了歌曲《为你圆梦》《好干部》、歌舞《共圆中国梦》、快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戏曲联唱《喜迎党的十九大》、小品《扶贫归来》等一大批精准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以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在全国金融扶贫观摩会上成功汇报演出,在河南省第十四届戏曲大赛中,一举斩获河南省“文华大奖”等8项大奖。目前,该剧正在精心打磨,准备赴京演出,同时也将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