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100位文创行业专家和大咖云集成都,参与以“新经济·新场景·新应用”为主题的2018成都创意经济发展主题亲商沙龙活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资深文艺创作规划人卫青、晓峰演音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许晓峰等发表主旨演讲。
据悉,本次活动旨在共同探索成都市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发展新视野、新路径,对政策研讨、产业交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城市信息化、建立城市景区核心文化景观、文创应用新场景、音乐文创产业发展等观点。
“成都致力于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公园城市。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2017年,成都已全面启动西部文创中心建设,加快产业布局、促进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形态、创新要素供给、构建产业生态、策划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完善管理体制;到2020年,争取建成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平台,在传播发展天府文化上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成都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健对成都市发展创意经济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世界经济和发展看,我国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创意经济的重要的引领性力量,从城市产业发展来看,新一线城市成都的产业活力增速惊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对成都的创意产业现状表示肯定,同时为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指点迷津:“新的国际化城市从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发展到今天更多关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关注人力资本、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特别是更加关注文化发展、文化体验,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成都需要探索国际化城市的高端发展之路。”他还提到了一些国际上建设国际化都市全球城市的新思路,即“最新的世界城市的要素中,信息化成为世界城市的‘神经中枢’”。
资深文艺创作规划人卫青对文旅融合经济发表了深刻见解,“造就一个好的文旅业态主要囊括五大要素:标志性文化景观;适应当代消费发展、传播特点的综合业态;海量群众性的内容生成机制;地面的活动性和辐射性;具有大数据收集的智慧设置。”以服务型品牌“歌游中国”为例,其运营形式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如歌曲、影视、动漫、文学、书画、大型活动等各种手段,为景区建立核心文化景观。
活动现场,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成都造”文化创意产品,现场人气爆棚:“口袋博物馆”展示成都文化地标数字地图,戴上VR眼镜,一个个城市地标,都鲜活地展示着这座城市血液里印刻的城市精神、生活美学。还有竹、木等器物上书写自创新视觉书写形式——“苔藓体”、蜀地流传已久的竹刻、“文成公主”系列文创产品等。
近年来,成都相继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关于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到2022年,成都将显着提升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的世界影响力,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约12.0%,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0%以上。
据成都市《关于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透露,五年内成都将构建创意产业核心区,建设打造或优化提升“天府锦城十景”、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红星路文化创意集聚区等。同时布局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统筹推进红星路国家广告产业园、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人民南路文创金融集聚区等26个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推动创意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融合,构建文创、科技、金融、旅游、商业、体育、康养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全域创意产业发展。
同时,成都还将发展传媒影视业、创意设计业、现代时尚业、音乐艺术业、信息服务业、会展广告业、培训咨询业七大创意产业形态,构建“培育IP经济应用场景”、“培育跨界融合应用场景”、“培育创意体验应用场景”三大创意产业应用场景。(记者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