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赣南采茶戏非遗传承与保护纪实

阅读:1400 次 作者: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日期:2018-08-15 10:50:53
基本介绍:

  中国是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赣州目前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发扬非遗,绝不仅仅是把他们摘出来,写到小本本上。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非遗周刊》从今天起推出“‘国宝’巡礼系列”专栏,展示赣州市各县(市、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与创新传承。

  在赣州,提起赣南采茶戏,几乎无人会觉得陌生。因为在那古街老巷里,或是现代剧院内,也可能是校园教室里,人们总能与它不期而遇,那熟悉又新鲜的曲调和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衣呀衣子哟”“花里花朵开”……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地方剧种,起源于元代,成熟于明末清初,最早出现于安远县九龙山茶区,是我国最具乡土气息、最具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四百多年的磨砺,直到今天,它依然鲜活在赣南的乡村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这离不开赣州市对赣南采茶戏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的层层推进,离不开一代代从艺人员的深情守护。近年来,赣州市就如何保护传承、振兴发展赣南采茶戏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在健全赣南采茶戏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上下工夫,进一步完善赣南采茶戏文艺院团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赣南采茶戏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赣南采茶戏发展的良好局面,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逐步绽放出新的光芒。

  锻造一支人才队伍

  6月26日,为期半个月的赣南采茶戏声腔培训班结束。虽然培训班已经结业一个多月,但学员们的使命并未就此结束,他们正忙着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优美动听的采茶调传递赣南采茶戏的独特魅力。

  此次培训班是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承办,是在开办全市赣南采茶戏司鼓、表演、编导培训班基础上的又一次专业培训。这是赣州市贯彻落实市政府《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精神,保护、传承、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赣南采茶戏演员业务素质的举措之一。

  赣南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需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加以保护,而培养艺术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不断提高赣南采茶戏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更多优秀赣南采茶戏后备人才。

  近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由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学生表演的赣南采茶戏《茶童戏主》选场《搭船巧遇》,荣获“小梅花”传承类金奖。这是赣州市大力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取得的成果缩影。据悉,赣州市“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于2008年9月20日正式启动,旨在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赣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采茶戏示范学校,构建具有赣南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从2007年起,由政府买单,赣州市在本市大中专院校设立专门的采茶戏表演班,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145名。去年3月,《赣州市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再次提出自2017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定向培养40名至60名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

  这一个个具有明确目的性和可操作的方案举措,为推动赣南采茶戏的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激发了内在动力。目前,全市有专业院团19个,演职人员600余人,每年的演出场次在3000场以上。民间采茶剧团200多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每年演出2万多场。

  青年演员的成长离不开代表人物的领舵,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赣州市开展了“名师高徒”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宾茂、一级导演张曼君等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后备人才。

  挖掘一批戏曲资料

  赣南采茶戏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风雨历程,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艺术风格,积累了大量具有鲜明剧种特色的包括传统剧目、传统表演、传统音乐等内容在内的宝贵艺术资料,培养造就了一代代剧种艺术代表性的传承人。

  近年来,赣州市先后返聘了一批优秀的赣南采茶戏老艺人对赣南采茶戏各类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文本52个,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并收集了部分实物,如赣南采茶戏的传统主奏乐器“勾筒”、演出道具、演出服装等。

  赣州市还组织专人撰写赣南采茶戏艺术丛书,目前已经出版《母亲的戏剧人生》《奇葩隽永》等书籍。其中,由王爱生主编、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2013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和其他,共5个部分。灯、茶、路、杂“三腔一调”共有曲牌427首,第五部分其他,即托子、串子、吹打乐、打击乐,计139首。这是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本艺术丛书,是切实保护和传承赣南采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又一成果。此外,黄玉英、张宇俊、张红英等人的赣南采茶戏声腔音乐专辑即将出版。

  同时,参与江西《赣风》栏目组“非遗”拍摄、录音、录像工作;参加《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赣南采茶戏音乐部分撰稿工作;参加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程(第一期)实施方案;参加《江西文艺志·赣州篇》赣南采茶剧团(1991—2010)大事记(编辑资料长篇)的编纂工作。

  在赣州市群众艺术馆,赣州市还专门布置了赣南采茶戏“非遗”陈列室,以文字、图(照)片、实物和视频的形式展出了涵盖传统剧目、音乐(包括打击乐、主奏乐器“勾筒”)、服装、道具、历代传人、参加各项活动所获奖证件、有关剧(节)目录制的视频音响资料等,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创排一批精品剧目

  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近年来,赣州市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创作生产引领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多个经典、大型的采茶戏在赣南红土地涌现。

  《山歌情》创排于1993年,它生动刻画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山歌大王”贞秀、刘满仓、谢明生等青年的情感和信仰,该剧荣获了第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09年,《山歌情》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这是赣南采茶戏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绽放。

  这只是赣南采茶戏众多荣誉中的一项,表明赣南采茶戏不仅受到本地百姓的欢迎,还逐渐被全国各地接受。此后,赣南采茶戏更是好戏连台,《快乐标兵》《永远的歌谣》《八子参军》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精品剧目,接连登场。

  其中,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讲述了战火的无情,也歌颂了老区人民的坚韧——杨大妈将8个儿子送上战场,7个阵亡。为了给杨家留下一系血脉,部队首长命令老八满崽回家侍奉老母,而杨大妈一番疼惜后,决然地再度送满崽出征。2013年,该剧被原文化部选调进行全国巡演,开创了我省地方戏曲全国院线巡演的先河,所到之处,无不掌声与泪花齐飞扬。此外,这部剧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等荣誉。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八子参军》在北京连续演出6天7场,好评如潮。时间再往前拨,2007年至2008年,赣南采茶戏4次组团赴台演出,2次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演出……一系列的精品力作串联起了赣南采茶戏的光辉历程,成为赣南采茶戏走出赣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次次有力见证。(记者 郑训汉  陈少芬)


标签:非遗传承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