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艺术
  • 正文内容

专访戏剧理论家陈鹏:文艺使命宏大,创作者别看小了

阅读:4611 次 作者: 来源:齐鲁壹点 发布日期:2018-08-19 11:59:37
基本介绍:

  陈鹏,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剧美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评论专家、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论专家、国家艺术基金巡查专家、文化部2017年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长年从事专业艺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创作工作,成果丰厚。专著《走出艺术哲学迷宫——黑格尔美学笔记》2007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近日,山东省吕剧院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吕剧《大河开凌》在省城连演多场,效果震撼,打动观众。该剧融作品风格化、人物性格化、剧种品格化和叙述戏曲化于一身,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它的第一编剧就是著名戏剧理论家、编剧陈鹏。

  从小学习音乐、研究美术学到艺术工作者、研究者、创作者,再到担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期间成为优秀的文化管理者,直至现在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为戏剧诊脉、开药方,陈鹏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艺术领域,他说无论在职阶段还是退休后,能几十年不间断地延续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这是很少人能够获得的一种幸福感。

  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沉淀,让陈鹏站得高、看得远,创作上他追求高度的艺术性,写出能让人心动的作品;在管理者岗位上,他率领各大院团勇于痛除沉疴旧疾,让艺术创作走向精准化、规范化、高品质;他对时代艺术创作提出的理论高屋建瓴,紧紧扣住艺术发展的脉搏。

  创作《大河开凌》精益求精

  只为追求极致的艺术性

  今年4月份,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大河开凌》的首演,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该剧经两年多筹备,近半年的紧张创排后,以气势磅礴的亮相惊艳观众。

  它是一部向信仰致敬的作品,讲述了一部燎原于鲁北农村、经历过战争风火、浸透了几代烈士鲜血的中国最早版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故事,通过一个普通农民“迷糊”与书的相遇、相护、相知、相救、相依、相守,完成了人物由普通人向革命者的变化,一句“人在书在”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完该剧后表示,“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剧艺术化的程度达到了令人欣喜的程度。”

  而艺术作品的艺术化表达,正是陈鹏所追求的。《大河开凌》由陈鹏与国家一级编剧、滨州市剧协主席王新生共同创作完成。陈鹏说,因两人艺术志向相同,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才能很好地写出了剧本。在接到这个红色题材的创作任务时,他们最先考虑的就是红色题材的艺术化问题。“没有艺术化,不叫艺术作品。题材再好观众也不会从心里喜欢,就会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陈鹏说,很多很好的题材,都被非艺术化的东西遮蔽了,甚至糟蹋了。“观众一点儿都不愿意看,觉得没意思,不会动心,问题就出在作品没有艺术性。艺术上的审美不充分、不平衡,就不能让人酣畅淋漓得去感悟,这就是现在许多红色题材作品不成功的通疾。”

  所以,在《大河开凌》的写作上,作者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在最初稿的剧本中,将《共产党宣言》进行了拟人化,让书变身一个人物形象,这是非常勇敢的艺术突破,但因专家们艺术观念的不一致,认为这种突破太过于超前而调整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于鲁北广饶县刘集村保护《共产东宣言》的感人历史事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本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植根于鲁北农村,沐浴过硝烟战火,被侵略者的狼烟熏烤,多位革命烈士为此献身,最后于1975年被老革命前辈献出,保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在欧洲,《共产东宣言》主要是指导工人革命的。在其它地方发现的《共产东宣言》早期最早版本,都是在书库里发现的,只有这一本是具有这样特殊的经历。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独特的一册《共产党宣言》。如何根据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创作出艺术化的作品,陈鹏非常谨慎。“这个故事写不好,真的对不起这个好题材,对不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曾经在山东农村的特殊贡献和传奇经历。所以,这个题材一定要用心去写,充满感情去写。而且一定写得真实感人、荡气回肠。”

  陈鹏说,在创作《大河开凌》时,下功夫最多的就是整个作品故事的逻辑性、人物特殊性和戏剧情势的层次感。“一个农民见了《共产党宣言》,用一辈子保护它、后将它交给了党。他的动力在哪里?逻辑在哪里?艺术就是通过艺术化的一层层推进,随着故事的展开让观众看到人物做事情的必然性,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必须写得有道理,才能让观众信服。”

  在起初的剧本中,剧中女主角、迷糊的发小、地主家大小姐新雨为了保护《共产党宣言》被抓,迷糊决定用一生来保护这本书。但作者觉得这样处理矛盾还不够激烈,如果迷糊要保护这本书一辈子,就需要再给他一些推力,所以就安排女主角新雨的牺牲是由迷糊的过错造成的,这就找到了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下子人物的行为、心理都通了,所有的观众都没有异议,这个矛盾让人物的情感转折充满冲击力和必然性。”

  陈鹏说,这个作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的初心、国民意识的觉醒、人民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等,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象征意义。但这些意义,在剧中都要归结到一点:人物一定要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真实感人、真实有力。看过这部剧,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评论中表示,《大河开凌》不是概念化、图解式地述说主题,而是让观众在戏剧故事、人物形象、舞台演绎的感动中有所思考,这类剧让观众信服不容易,信服,就有了感动的基础。

  《大河开凌》在全国戏剧界也打出了影响力,评论界好评如潮。陈鹏说,山东的好故事很多,需要艺术化地去表达,让这些故事有了艺术感染力。观众觉得这是他们认可的故事和人物,是他们被感动的情感,那么这就是好作品,就会有大的社会影响力,文艺陶冶人的期望值就达到了。

  领导全省艺术院团备战十艺节

  提出大剧创作必须精准化、规范化、高水平

  在2010年到2015年担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期间,陈鹏分管全省艺术作品创作工作,而2013年又恰逢重要的国家文化艺术节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陈鹏总体策划、组织实施了全省筹备十艺节专业舞台艺术的创作工作。那届艺术节,山东文艺精品创作为山东艺术发展史谱写了精彩华章,全省15台参评剧目全部获奖,其中京剧《瑞蚨祥》、吕剧《百姓书记》、舞剧《红高粱》三台剧目摘得“文华大奖”,京剧《项羽》获文华大奖特别奖。

  陈鹏对每一部山东省艺术节的参评大剧都了然于胸,都逐一提出过三次以上具体指导建议,有些获大奖的剧目他从头到尾认真捋过几十遍,从剧本加工到舞台呈现,事无巨细地给出具体操作方案。

  陈鹏说,正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的举办,转变了山东艺术创作的艺术观念和生产机制,将山东艺术创作从粗放式、低水平重复,向规范化、精准化、高端化推进。“参加完艺术节,各大院团对创作好作品的基本程序都了如指掌。另外,艺术节也证实,只要我们机制好、办法好,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艺术创作的大幅度跨越、文化的大跨步发展。”陈鹏说,“十艺节”前山东在全国的艺术创作水平并不高,很多人都在怀疑我们,能否在艺术节上出成绩、出彩,但是我们做到了,山东之前存在的艺术创作的观念、机制问题,也得到很大的程度的解决。

  在备战“十艺节”期间,陈鹏提出的应对策略是,艺术创作必须在合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向精准化、规范化、高水平迈进。依照这个指导思想,山东所有参加过艺术节的院团在艺术创作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基本掌握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步骤。山东省吕剧院和《大河开凌》的创作团队持续了艺术节期间的艺术创作追求。

  放飞理想

  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退休后,陈鹏担任过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委、第十一节中国艺术节评论专家、全国地方戏南方汇演评论专家及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业组组长等,在全国各地到处跑,一部一部地看戏,评戏,给作品把脉、诊断,甚至拿出药方。日前,他正担任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研讨专家,给今年进入滚动的五个戏曲剧目提建议,帮助剧目“两改两演”(两次研讨意见,两次加工提高),提高创作水平。做评审,就需要看大量的作品,剧看得多,他又开始写大量的艺术创作观察,《关于京剧发展中两个关系的思考》《关于地方戏的几点思考》《关于戏曲评论学科的思考》等研究成果,也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谈及当下全国戏剧创作的现状,陈鹏说,全国的好戏非常多,有很多让人叹服的作品。比如,话剧《北京法源寺》、评剧《母亲》、淮剧《小镇》等。“中国现在的舞台艺术地方戏走到了全国的最前列,地方戏推出了一大批好戏,但是宣传有些跟不上,很多人都不知道。”

  陈鹏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而那些只追求政治正确、思想正确,但形象不丰满、无个性的作品,不能成为好的艺术作品。作为一名专家型评委,他非常坚持自身的职业首先和艺术观点,遇到好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推介,遇到有问题的作品,也会提出问题并给剧作“看病”。他的一篇《无刃的搏杀》,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了带有悬疑色彩的心里探索剧《小镇》,“救了”这部具有艺术探索性的剧目;他也曾因看到了黄梅戏《小乔初嫁》的深层艺术缺憾,而写下长文探讨它。

  张曼君是当前戏曲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多部大剧拿大奖。陈鹏在《中国戏剧》发表文章,分析《小乔初嫁》引起戏剧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所在,分别指出编剧的问题、导演出问题。从编剧的角度,给剧中的小乔见曹操提出了“三生三死”的故事转折和逻辑思路;从导演的角度指出了张曼君导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错乱,认为剧中平民化了的小乔、周瑜、孙权与帝王曹操形象在打架,既有传统的审美体系,也有平民审美视角,两者的不统一让剧作出现大问题。此批评文一经发表,让圈内哗然。在一次艺术研讨会上二人相遇,张曼君向他伸出了大拇指。陈鹏说,“大艺术家都很谦虚,关键是评论家能不能为其找到病根。”

  两部大戏的故事证明了陈鹏在艺术审美上的水准和专业性。陈鹏说,文艺审美标准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剧作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思想性。陈鹏说,评论的核心能力是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看到舞台形象,一定要思考这个形象整个上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思想内容的本身的优劣如何、艺术的呈现如何。评论家要有思考,而且要把这些思考再转化成艺术形象,这种转换是评论最难的。”有了这种转换,才能做到“不光能诊脉,还要能开药方。”

  紧跟时代艺术创作主流

  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于当下时代艺术创作的主流趋势和核心观念,陈鹏也有诸多思考,他说,如果我们不抓住新时代的特点进行文艺创作,一晃眼间,时间和机遇就错过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艺术思想的引导者,若对时代没有深刻的观察和前瞻性,就无法走到艺术创作的前面去。”

  在与诸多艺术从业者打交道后,陈鹏发现,不少人缺乏职业的方向感,缺乏深度的思考。“搞艺术创作,重要的是把思想情感形象化,把人物立体化,把情感细节化,千万别再喊口号。创作中,最省事办法的是喊口号,最容易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套概念,但这不是艺术。”他一再强调艺术创作者,一定要让人物在激烈的矛盾中选择、成长,大家才会信服。

  谈及艺术创作的时代命题,陈鹏说,在新时代,剧作家创作的方式应发生变化,过去制造故事矛盾的主要方式是贫穷,进入新时代之后,再过几年就没有苦难了,贫穷、苦难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此时剧作家该如何写戏呢?有什么办法抓到规律了吗?“剧作家一定要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有更多的思考,有这个自觉性就走得快一点,没有这自觉性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走很多弯路。”

  陈鹏对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思考,在文化部千人计划评论班上,也引发了很多共鸣。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示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而艺术创作、生产、演出上,要从粗放式、自发式向精准型、规划性转变;由历史向现实转变;在艺术产品的功能上,由宣传品向艺术品转变;在艺术创作的观念上,核心矛盾由道德性的“对与错”向思想观念的“差与别”转变;在人物塑造上,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转变;在戏剧矛盾的构成上,由过去的苦难(天灾人祸)向情感冲突与观念差异(矛盾类型)转变。“文艺的使命很宏大,而我们有些创作者看小了,理解得也有些扁平化。”

  被埋没的天才瘟疫一样多

  你拿什么去迎接时代

  陈鹏这种对艺术的透视能力和判断能力,得益于自己对艺术的深入涉猎和对美学理论的专业性研究。陈鹏从小学音乐,研究生读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一辈子干的是戏剧。音乐、美术、戏剧这三样艺术形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夯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谈陈鹏的理论研究成果,他的专著《走出艺术哲学迷宫——黑格尔美学笔记》是绕不过去的。在这本著作中,陈鹏找到了很多人都无法进入黑格尔美学的宝贵钥匙,提起了黑格尔理性美学的那张网,这部专著也奠定了陈鹏在艺术理论界的学术地位。

  谈起这部专著的成书,陈鹏回忆了他与山东大学美学大家周来祥的一段有趣的往事。陈鹏说自己是周来祥的“私家学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在滨州工作时,就多次请教周来祥教授。第一次,周先生就给陈鹏列过一个长长的书单,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美学》《判断力批判》等,拿着这份书单,陈鹏回到滨州,在图书馆翻箱倒柜才找到一部分,后来又在省图书馆借了一本孤本《判断力批判》,完整地抄了下来。

  自学了一年多,自认为对美学有了深刻的体会后,陈鹏将自己厚厚的读书笔记给周来祥看,周先生看完后,只对陈鹏说了一句话:“你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基本没读懂《黑格尔美学》。”在周来祥的指导下,陈鹏慢慢找到钻研黑格尔美学的最重要途径——辩证思维的方式。

  陈鹏终于明白,读黑格尔,就要理解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下的说话方式,要找到一个点,不断地串起其哲学思想。在做了多年黑格尔研究后,陈鹏兼任省艺术研究所(现更名省艺术研究院)所长时一边工作,一边写成了40多万字的《黑格尔哲学笔记》。这本专著目前已绝版,旧书价格早就翻了好几倍,它就像是一个“暗号”,成为陈鹏与其他黑格尔研究者的联系纽带。络绎不绝的学子也来请教作者本尊,探讨问题。因为这本专著,陈鹏也成为不少艺术理论专家钦佩的对象,仲呈祥等人就认为“这是一本让读者更容易走进黑格尔大厦的著作。”

  陈鹏研究美学,不是为了纯粹的艺术理论研究,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哲学。他一直记得,在他十几岁意气风发的年龄,一次在一个县城演出,白天逛书店时他发现了一本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普列汉若夫著)的薄书,被书中的一句“被埋没的天才像瘟疫一样多”深深地震撼。文革刚一结束,陈鹏就在思考自身的问题,“历史如果现在给我一个舞台,我能演什么。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学习,需要充电。”

  陈鹏说,成大名、做大事的人一定是在复杂的历史的轨迹与个人的奋斗方向,在一个时代交错点上相撞到一起。“假如时代和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遇,我拿什么去迎接这个挑战?所以机遇不能坐等,只能时刻准备着。”(记者 师文静)

标签:人物专访,人物访谈,文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