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产业文化 文化科技
  • 正文内容

数字文创时代:“科技+文化”的自由畅想

阅读:1288 次 作者: 来源:北国网 发布日期:2019-05-29 17:56:56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科技文化资讯。

  科技与文化,向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然而,当我们谈论两者时,惯常的一个预设是,它们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的态势不仅体现在知识场域,也表现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但事实果真如是吗?2019年5月22日,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的专场论坛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数字文创”的讨论。其中的关键要诀,便是研讨在数字时代,基于文化承载与文化共创,创造性地连接科技与文化,使之在相互融合促进中,成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创新引擎。

  曾经科技与文化的鲜明分野已被打破,融合的变革正在来临。倘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样一场以科技向文化靠拢融合的“文创运动”,或许正暗合了历史演进的车辙。

  科技与文化:从引路共进到分道扬镳

  溯源千万年间的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与革命,都凭借其“引路人”的身份,令文化形态得到长足的解放与成长。

  不妨从远古时代细数从头。在中国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则从神殿中盗取了火种。火的发现与应用,堪称是人类科技的原点,而正是火种,让人类得跨出石器时代,酝酿出巨大的文化革新——青铜文化与陶文化,应运而生。

  这之后,造纸术的发明,解放了书写在龟甲、器皿和竹简上的文字。纸张,这一轻巧廉价的人造载体,让文化得以更轻易、更长久的传播。而同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则引发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震荡。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三大发明,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火药粉碎了封建阶级的统治,指南针则引领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这一切,又无一例外将印刷术带来的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8世纪,蒸汽时代挟裹着更自由、更多元的文化思潮进入了人类的视野。报纸、书刊,蜂拥而至,让文化彻底走入大众,全球化的“大文化”由此生发。

  及至19世纪中期的电气时代,更新的文化产品,更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条,又一次在科技的指引下成型——广播与留声机的出现,促使了音乐文化与产业的蓬勃生长,电影放映机与电视机带来了视听艺术的革新,影视自此成为长盛不衰的流行文化形态。如今常说的八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戏剧与电影,在此时彻底成型。

  科技的火种,无数次点亮了文化的图腾。但也正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学科的专门化趋势和内卷化倾向(意指在研究中难以迎来发展与增长,只是长期的自我重复),更使得垂直学科之间壁垒高筑。一场文化危机正悄然到来。

  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的概念,他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正日益相互割裂、分道扬镳。这也“使整个西方文化失去了正确文化观的指引,致使思想界无法对过去做出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目前的现状做出合理的辨别,对于未来的前景更是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数字时代的科技文化融合:第三种文化的到来

  实际上,近代中国早就为“两种文化”的割裂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清朝大学士倭仁认为“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然而,这种“人心”不仅让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变成了只知寻章摘句的“老雕虫”,更使得旧中国在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过度醉心于科技,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样也会招致恶果——在冷战时期,为与美国争夺超级强国的话语权,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与太空竞赛,尖端技术的竞争迫使其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在文化经济上始终趋于保守落后,最终被彻底拖垮。

  必须承认,百川奔流,方能共同汇聚成滚滚向前的文明长河。而其中引发强劲源动力的数次浪潮,也必然源自科技与文化的相倚为强。以美国硅谷的崛起为例,正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学研”机制,最终让这处25英里的谷地成为了影响全世界的高新产业腹地。

  科技与文化走向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具有紧迫性。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带来的全面革新的信息时代,彻底让文化走向全球化和多元化,也让科技与文化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一个曾在斯诺设想中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即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正在到来。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其低消耗、轻污染、高附加值与可持续性的特点,让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竞争,成为转移到文化领域的隐性竞争。而如何凭借焕新文化的凝聚力,增强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亦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题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文化产业正稳步向“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迈进。其中具有极强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类型,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部分。

  从新文创到TGC腾讯数字文创:联动多元文化主体的企业实践

  在顶层设计之下,如何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对文化科技的融合展开攻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腾讯在近几年做出了应有的表率。

  2017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无论AI和科技怎么进步,文化都是无法替代的。”由是,他将腾讯定位为一家“科技+文化”公司。2018年,马化腾在两会期间,发表了《关于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打造数字文化中国的建议》,希望通过“科技+文化”的融合创新,打造中国特色文化IP,促进文化产业内部、产业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生态化、协同化发展,建设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

  在这一基础上,腾讯将布局多年的“泛娱乐”战略,系统升级为文化维度的“新文创”战略,希望强调IP对文化价值的考量,打造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而推动中国数字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文创的思路下,腾讯的协作开始突破单纯的商业范畴,联动起更加广泛的文化主体。在与敦煌的合作中,其旗下游戏、音乐、动漫等七大业务,都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国民游戏《王者荣耀》在敦煌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推出了“飞天”主体游戏皮肤;腾讯动漫以敦煌为主题、邀请蔡志忠创作漫画《风起鸣沙》;QQ音乐则发起《古乐重声》敦煌音乐文化觉醒计划……“共创”之下,敦煌莫高窟正重新成为受年轻人欢迎的流行文化元素。

  一系列的跨界联动,也展现出了新文创极强的发展性——在与不同文化主体的协作过程中,它不断呈现出新的可能,同时也扩容出新的适用空间。

  于是,围绕新文创战略,腾讯开始进一步探索,如何让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全新创意的数字文创内容,进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年1月,腾讯整合了其旗下包括游戏、动漫、电竞、音乐等多个板块的数字文化业务,正式将创立十年的TGC品牌,升级为“TGC腾讯数字文创”,这一致力于“数字文创内容打造与文化连接”的品牌,基于四维度展开了实践:5月21日,腾讯则与云南省合作推出了“云南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这是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后,首个省级文旅融合实践;也是腾讯提出“新文创”战略以来,首个立足一个省份的落地实践。

  在文创内容深化维度,经由游戏IP与故宫、敦煌、长城等物质文化机构的合作,探索数字与传统的融合,在年轻群体中输出文化自信;而人气IP与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也进一步焕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在表达形式扩展维度,积极拓展全新的数字文化生态。今年1月,TGC与成都市开启了“城市共生计划”,首届TGC腾讯数字文创节也在成都落地,线上线下结合的跨界合作与落地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空间。

  在文创体验优化维度,尝试以技术推动内容体验。诸如AR、VR、动捕、RTG真实地形生成等现代技术,被引入腾讯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有趣的互动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立足以科技助力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愿景,腾讯云业务也正凭借AI、安全、量子计算等技术,全方位打通产业链条,为行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在社会价值探索维度,主动以社会责任拥抱正向价值。“腾讯追梦计划”为视障、听障人士研发出了《见》、《长空暗影》两款作品;腾讯自研编程平台“扣叮”在云南省沧源县展开“编程扶贫”;沙盒创造平台《艾兰岛》则与航天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了科学科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在互联网数字生态背景下,依托腾讯的科技能力、数据支撑、社交平台、场景应用,我们希望未来的TGC可以连接更多,充分发挥IP优势,助力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通过搭建数字内容与大众生活连接的桥梁,增强大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正如腾讯游戏副总裁侯淼所言,一路在新文创领域深耕的腾讯,正凭借此番愿景与颇具前瞻性的探索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结语:“科技+文化”,无限可能的未来

  可以说,科技与文化,始终在相互融合促进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甚至从根本上,重新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未来将至,在5G、AI、云技术引领下的全新信息革命,必将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创巨变。“科技+文化”,或将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打破想象力的枷锁,揭开属于未来生活的幕布,以“大技术”拥抱“大文化”的到来,这不仅是某一家公司的事,未来的盛宴何时开场,取决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


标签:科技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