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教育论文
  • 正文内容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阅读:3373 次 作者:李欣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20-01-18 11:09:23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领域之一,这不仅关乎我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同样还深远地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本文以层山乡村小学为例,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其发展历程,进而不断地揭示乡村教育的困境,探究其深层次制约因素并建设性提出我国乡村小学教育问题解决之策。

  关键词:乡村小学;乡村教育;教育策略;

  兴办学校是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的一个重要标志。[1]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以“螺旋式”发展方式在不断地变革中。虽然成绩卓越,但在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暴露了诸多问题。究竟农村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想必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都得“不辞镜里朱颜瘦”,秉承一种“舍我其谁”的思想坚持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进行探索性思考。

  一、乡村教育的问题

  (一)“随浪摇摆”的教育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尽管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然而农业还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这就决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对象是人口基数更大的乡村地区。但是我国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长期以城市为中心,进而逐渐使得乡村教育沦为城市教育的边缘概念或附属教育。这必然导致城乡教育价值矛盾,两级分化严重,“远离农村,走向城市”、“唯城市中心论”不绝于耳。我国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包括一样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育评价模式等。无论哪种教育培养模式都凸显城市特色,加之当下“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潮异化成为工具时,跳出“农”门的筛选亦或成为向城市输送半成品的加工厂。

  (二)“进退两难”的教育公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公平也相应的做出了调整:“合理优化分配教育资源”。但在现实的乡村教育发展中,公平几乎成为刺眼的代名词。单从我国高考分数线来看,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十分明显。综合分析,一是,我国唯“效率”教育模式,经济市场价值和教育之间的“马太效应”严重,教育优质资源之间结合更能够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二是,一系列在“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应运而生。而相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演变为以满足基本需要、危房改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对于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破解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乡村教育基本公平诉求仍然没有解决,城市的优质教育补给也没有到位,以至于我国乡村教育如履薄冰。

  (三)“忧心忡忡”的教育质量。

  乡村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生源和入学比例逐年下降,大多数农村生源集中于普通和高职类院校。究其原因,首先是乡村教学质量下降,因为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落后,教师知识更新速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由于乡村教学条件限制的原因,重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很难选择乡村就业。最后,加之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普及大众化教育以来,每年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这造成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意识到,即使上完大学也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辍学外出打工。

  (四)“家徒四壁”的教育经费。

  近些年,国家虽然加大的了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样也改善了教育环境、实现了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但是,好的乡村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楼、设备、操场面积等,还体现师生综合素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教学模式上。由于我国教育经费分配,使用和监督缺失的原因,导致乡村学校获取教育经费后,不知道怎么适当分配和使用,“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倾向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生源岌岌可危,教师待遇下降,相应地教育经费也降低,这种恶性循环阻碍了我国乡村学校的发展。

  二、乡村教育问题解决之策

  (一)重新定位乡村教育内涵。

  乡村教育视野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树立符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观、价值观和评价观。在此基础之上,夯实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内容、教育思维和教育能力,奠定良好的乡村教育发展新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养乡村教师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消除“读书无用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宣扬积极的知识论和幸福观。

  (二)农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乡村教育总体结构布局的局限性制约其发展动力。不光是社会、政府,乃至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加强乡村教育结构性改革力度。对于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因地制宜的采取撤点并校,把零散的学校集中起来,改进校舍,推动标准化校园建设并发挥最大的乡村资源优势,这才能打破城乡教育鸿沟。每个村镇建立属于自己的中心小学,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教师应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在教育模式上,不仅局限于课堂授课,网络授课新模式也可以为乡村教学带来新气息。将乡村教育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教育下乡”活动。

  (三)破除教师发展“瓶颈”。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活动,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课堂”进行。新教育理念不能仅停留在城市,让乡村课堂“死气沉沉”。虽然不能一味的将新教育理念嫁接在乡村教育过程当中,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改革方式,从概念到时间的过程是曲折的,尤其是乡村教育,这必然会经历一段艰苦的道路。教师在乡村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在不断构建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影响着学生。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我国政府应该打破教师“终身制”模式,让教师流动起来,一方面,积极采用合理用人激励体制;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自身保障体系的管理。让这些在乡村的教师能够奉献自己的一生,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爱萍.权力的文化网络: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读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8-132.

  链接>>         

  教育论文发表http://www.17wendao.com/contribute/list/c_636.html


标签:教育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