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诗说

阅读:2946 次 作者:谷风宝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18 17:33:33
基本介绍:

  什么是诗?从感性说,就是对触动心灵深处情感的发馈;从技术层面说,就是用简练、概括、美妙的语言诉说内心感受。感受都有,能用诗表达的不多。一是取决于天生心灵敏感;二是取决知识、生活的积累深度;三是取决于表达欲望。千古著名诗人无外乎以上三点。当我们欣赏名诗佳句时,都有于我心有戚戚焉。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自己却无法表达,这是一种难言的痛苦。诗人为我们提供了解痛良剂。我们通过阅读他们的诗去感受生活得美好、人类的美好情感。而诗人呢,也乐于做我们生活的导师。有我们的推波助澜,他们更痴迷于该项事业,终生也不懈怠。他们最初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方向。可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别人也从诗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彼此相互需要,水涨船高,行情越来越红火,于是诗的繁华季节呈现。

  诗的最繁华季节当然是唐宋。有了经济的繁华,才有诗的繁华。在那个繁华的朝代,从皇帝到平民,人人都作诗。吃不饱肚子的人是不会有这雅兴的。就有一个叫张打油的平民因自己无意的一首诗名传千古。上学时,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感觉李白的诗潇洒自由,杜甫的诗有些压抑沉闷,并对杜甫的艺术成就高于李白耿耿于怀。现在终于明白,李白的诗多注重自我,杜甫的诗更多关注社会和百姓疾苦。诗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大多著名诗人都是感性的人,太理智严肃的人做不出好诗,或者他们不屑于此。苏东波就是其中姣姣者。感性的人有感而发出佳作。越是触动心灵的感受越出上品。比如《寒食帖》《赤壁怀古》等。诗的品质也有赖与生活积累和岁月沉淀。戎马一生诗词无数的辛弃疾,晚年一首《贺新郎》达到他艺术巅峰。感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后,就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而”的轻狂,“回首叫,云飞风起”的情怀旷达千古。“知我者,二三子”是他无法言说的永恒寂寞。

  繁华过后,繁华不再。以后的朝代虽有几个诗人、几首名诗,但也是高潮后的余波。难以支撑起繁华,难以与唐宋相提并论。一是唐宋已经将诗发展到极致,难以超越;二是后来朝代文化努力方向理智的发生转变。元曲、明清小说与诗词共同繁荣了中华文化,不仅是文化的幸事,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但永远不变的是对诗的痴爱和情怀。所以诗以它的特种方式仍在延续。

  新文化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出现,新体诗也登上舞台。新体诗很大意义上是舶来品,不受古体诗韵律、字数、对仗等形式的限制,表达也自由放松。也出了一些好诗,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这也要感谢林徽因对他的激发。我最欣赏《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桥上看你。月光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似乎从那以后,好的新体诗作越来越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让爱诗的人望眼欲穿、好不烦恼,无奈将目光转向古体诗,向千年古人诗作寻找感情慰籍。

  在现在激烈竞争生活节奏加快形势下,诗的空间被压缩到角落。忙忙碌碌的人们,偶尔闲暇才想到诗和远方,但只是想想,真正勇敢走出去,真正静下来读诗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在抱着手机刷微信。包括我在内,母亲奇怪地问我:“你在找么?”读诗的人少了,写诗的人也少了。诗的河流几近干涸,曾经漂流的木船已搁浅岸边多时。

  但我欣喜地看到农行主办的央视《诗词大会》。

  读诗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们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的精神家园。别人辛辛苦苦写的诗,我们愉悦去欣赏是一件美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但也不要以为写诗是少数人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们每人心中都有诗,表达出来才痛快,所谓不吐不快,与别人分享更好,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境界。如果如此,我们不求诗的繁华,内心的繁华会不期而遇。我们为何不过诗一般的人生呢?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