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河北首个全国“文学之乡”花落馆陶

阅读:968 次 作者: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3-10-09 16:00: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学资讯。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9月30日,一场中秋国庆诗歌朗诵会在馆陶县粮画小镇举行,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全面开展和普及群众性文学活动,让全民享受书香、让书香弥漫馆陶已成为常态。”馆陶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凤彩介绍。近年来,馆陶县依托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文化场所,定期开展“图书五进”“阅读邯郸”“经典诵读”等活动;开办“陶山文学大讲堂”,设立“雁翼诗歌奖”,举办“中国·邯郸大学生诗歌节”,开展“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征文等活动;创建文学特色学校,培育文学新苗,多所中小学开办文学社、国学沙龙、大讲堂……

  9月22日,馆陶被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定为全国“文学之乡”。河北省首个全国“文学之乡”缘何花落馆陶?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学之乡筑牢基石。馆陶自西汉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脉绵延不绝。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对中药、针灸等颇有研究,汇集百余人共同编撰《药方》110卷;清代文学家、“常州词派”创始人之一张琦曾任馆陶知县,其家人皆善诗,成为诗坛佳话;现代知名诗人雁翼出生于馆陶,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曾引起诗坛广泛关注……在历史的滋养中,馆陶人延续着千年文脉。

  文学的繁茂之林,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滋养。对于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文学内刊犹如深植文学土壤的“种子培养皿”和“养料输送器”。

  在馆陶,有这样一份文学内刊,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既有87岁的老翁,也有4岁的孩童。贺敬之、徐怀中、欧阳江河等百余位作家、评论家曾为它题词,作家贾平凹题写刊名。它就是被誉为“馆陶文学窗口”的《陶山》。“《陶山》创刊于2013年9月,至今已发表2400余位作者约2710篇(首)作品。”邯郸市作协副主席、《陶山》主编牛兰学介绍,《陶山》创刊10年来,坚持每月举办文学活动,开展主题征文,组织作家建书屋、进校园,通过改稿交流培养新人,极大涵养了馆陶的文学生态。一批中青年作家以《陶山》为起点,拔锚起航,不断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十月造访。炊烟升起在边陲小镇/迷彩色的先决性不变/瞭望哨塔上的故事/更加贴近东方……”今年6月,馆陶“90后”诗人陈赫创作的组诗《红旗下跳动的脉搏》刊登于《解放军文艺》。自2018年开始创作以来,陈赫的作品在《解放军报》《星星》《诗选刊》《四川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陈赫说:“我发表第一首诗歌就是在《陶山》,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家乡文学活动的滋养,离不开前辈作家的帮助。”

  文学期刊影响广泛,文学活动凝聚合力,作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馆陶文学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目前,馆陶县有中国作协会员3人、省作协会员16人、市作协会员40人,创作队伍260余人,年发表作品500余篇。”馆陶县文联常务副主席马耀信介绍,如今,任润刚、张俊岭等老作家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刘玉行、宋其涛等中年作家日臻成熟,陈赫、常洪霜等青年作家创作势头强劲。

  黑豆筑屋,玉米铺路,赤豆为果,米粒成树。“没想到这些餐桌上寻常可见的粮食,竟能绘出大千世界。”9月22日,省作协组织的作家采风团来到馆陶县粮画小镇,作家龙一不由惊叹于粮画的精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学的助力不可或缺。馆陶县积极邀请省内外作家前来采风,并多次举办主题征文大赛,用文学的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中华文学基金会经过考察评审认为,馆陶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陶山》等文学平台建设推动文学工作持续发展,以校园文学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学普及工作富有特色,在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以文化资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有效经验。

  徜徉于馆陶街头巷尾,一座座融合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元素的文化场馆,滋润着百姓心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每年平均接待读者和游客4万余人次,馆陶文学馆、陶山书院、雁翼园等,涵养着人们的精神气质。(记者 肖煜)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