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8日在北京园博园落下帷幕,7天时间超过370场演出,共吸引近19万游客入园看戏。落地“梨园之乡”丰台三年,戏曲周在摸索中适应新时代、发掘新玩法、满足新需求、打造新亮点、培育新希望,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交流、对接、研讨的平台。中国传统戏曲在更年轻的群体中间落地生根,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朝气与生机。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的重要文化载体。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文艺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流失,且年龄结构老化。当下,戏曲文化与深受网络熏陶的年轻一代缺乏足够沟通,也使得传统戏曲越来越失去影响力。
只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鸣,让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传统戏曲才有未来。近年来,国家大力振兴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戏曲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努力适应新时代,寻求新的传播手段,也是激活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戏曲文化周的举办,就是让传统戏曲和现代文化、生活有机融合,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助力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深入人心。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戏曲文化传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同行,用艺术的声音和形象,及时传达时代的风貌,表达时代的感情。比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爱国成为最响亮的主旋律、最动人的风景线。本届戏曲文化周就突出爱国主题,举行了多场音乐会,百余首经典爱国歌曲接连上演,《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红旗颂》《我的祖国》等唱响园博园,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用戏曲凝聚起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让今人与后人能看到承载这个时代的风貌和这个时代的情感。
纵观历史,传统戏曲文化一向善于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再焕生机,如“戏曲+电影”“戏曲+广播”“戏曲+电视”以及“戏曲进校园”。事实上,举办戏曲文化周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表达的方式。本届戏曲文化周的演出形式,一改过去“演员台上演、观众台下看”,将传统戏曲“融”进园林实景,让观众对戏曲文化产生了亲近感;为不同年龄人群打造精品游览路线,如亲子路线以更年轻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爱上戏曲;推出快闪、巡演、票友大赛等新玩法,让观众们有了参与感,无形中成为戏曲的粉丝。
互联网时代,也为戏曲文化传播打开了“遇见年轻人”的大门。京剧演员王珮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红出戏曲圈,登上热搜榜:参加央视《朗读者》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京剧节目、《喝彩中华》当观察员、《传承中国》中任评委……年轻时尚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不但维系了原有京剧戏迷,还培养了大量新粉丝。总之,戏曲文化传播也需“读懂年轻人”,让戏曲得以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