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明珠,是推进立德树人、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辽宁大学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去(走进社会),走上去(走上前沿)”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巧用唐宋诗词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坚定诗词文化育人思路
唐宋诗词以其精简的文字、优美的韵律、开阔的意境,或宣发爱国情感,或抒发踔厉奋发的追求,散发着强大的思想光芒。学校积极回应人才培养时代关切,以新时代、新思路、新理念引领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文化育人工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四新”建设理念,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注重唐宋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学校及时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承办全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班,着力激活文化建设动力源,增强助推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加强文化强基、文化兴辽、文化溯源工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学校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地位,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态文明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锻炼+学术实践体验+贡献服务社会”的“四位一体”特色育人体系。
学校承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来自全国12所高校的专家代表深入探讨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将思政课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诗词文化育人举措
唐宋诗词是“诗歌遗产”中的精品,学校充分发挥唐宋诗词的育人作用,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深度融通,强化“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联动,有力释放了唐宋诗词的育人效能,构建同频共振的文化育人格局。
学校不断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获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4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学校高度重视易班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参与、多面协同、多元构建,强化易班网络平台的综合运用与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文化内涵,先后建设“易系列”“一院易品”等特色品牌,推进网络教育与实践,为推动唐宋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显著扩展唐宋诗词育人实效。学校积极构建网络思政矩阵,与辽宁共青团、辽宁省教育厅共建“青柠檬网络文化工作室”,运营“青春辽大”“大学之声广播电台”,先后发布“寻脉中华传统 厚植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系列班团活动,让唐宋诗词教育从“指尖”到“心间”。
学校充分借鉴现有大学生微课制作成果和全国高校成功经验,聚焦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积极打造一系列有原创性、思想性、亲和力、高品质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主题系列微课视频教学资源,推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夯实思政课教学品牌。现已推出多部思政微课作品,反响强烈。
学校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学校,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为纽带,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班会等多样化形式,带领学生充分感悟唐宋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化诗词文化育人氛围
唐宋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哲理,在文化育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着力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唐宋诗词文化育人的环境氛围,有效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学校倾力打造“爱我辽大”科技文化体育艺术“九大节”,搭建各类文化育人平台,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起学生彰显活力、追逐梦想、激荡青春的多彩舞台。开展“鲜花深处”艺术节、国学节、五四青春诗会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年均覆盖学生7万人次,先后创作出一系列诗词、音乐、舞蹈等文化产品。
学校连续推出10余期读书推介活动,举办“百名教授荐名著万名学子读好书”活动,开启“教授荐书人盲盒”,各学科教授、学者共推荐书目103部,涉及文学、诗词、艺术、综合等诸多类别,让师生共享书香辽大。
学校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连续开展多届国学节、“明德讲堂”报告会、“国风古韵”赏析周、“国学经典”诵读会等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经典焕发生机,向全校师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引导学生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举办“诗话国学∙经典咏传”国学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诗韵四季》《长安一片月》等节目以诵读、吟唱等形式宣传唐宋诗词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守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