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抖音,在杭州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了“短视频时代的城市文化传播与城市美学”的主题研讨会。
会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发布基于字节跳动系产品分析的《城市形象指数及测试报告》,与多位专家学者,就短视频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形象构建及文化传播价值进行了交流探讨。
短视频“抖”出城市印象
短视频时代赋予了民众参与和自我表达路径,对城市历史风物与城市印象进行更立体真实的表达。以抖音为例,重庆轻轨、西安摔碗酒、杭州花海等短视频,通过民众走红,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直观感知的新城市印象。由此塑造的一个个“抖音之城”,也向外界呈现了更立体鲜活、真实全面的城市印象。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邵清在致辞中提到,科学研究应该抓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提炼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理论,而短视频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模型和载体,期待能够通过持续的讨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川霞表达了对本次研讨的期待,通过专家研讨展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获得关于城市治理、城市传播美学的新思想新动态,让城市传播效果的量化变得有据可依。政务的传播也要“因地制宜”转变话语的方式和讲述的心态,以更亲和形态走入大众。
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赵瑜在现场分享了《城市形象指数及其测试报告》。报告在理解城市内涵与意义基础上,对短视频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传播形式及技术和科学分析构建城市文化传播价值进行分享探讨。
据了解,《城市形象指数及其测试报告》,结合了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指数特征,以传播热度、传播广度、传播深度和传播效价四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形象传播效果。
在传播热度分指数中,以创作数、阅读数、点赞数、转发数和评论数五个指标分析城市传播力;城市传播广度指数,通过在国内外的发布权重,分析具体城市在国内和国际的综合影响力;城市传播深度指数旨在评估城市文化形象的多样性,包括历史禀赋、政治经济形象、社会生活形象三个维度。一个城市的个性越清晰、文化形象越多元,其传播效果也更佳。
《城市形象指数及其测试报告》中提出,数字平台的开放性,让城市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特性。对于城市传播而言,数字时代通过全要素动态呈现、多语态融合散布和全域性整合传播,三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形象。首先,图文、视频等形式突破了既有线性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予以城市动态方式呈现的全要素呈现。其次,数字平台的活跃用户突破了传播者的单一性,新媒体账号、意见领袖和普通民众作为传播主体,呈现语态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此外,网络传播打破了城市内容场景和地域限制,“地球村”式的广泛传播,能产生更为广泛的城市传播影响力。
从传播来看,短视频的双向传播特性使城市形象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丰满和立体,使用多层级传播、即时交互和多元主体的传播方式,使市民实时了解新近城市信息,综合体悟城市形象。另外,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以这种方式传达的城市形象更便于其看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促进城市形象建设。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在现场提到,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文化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现。构建和传播独特的“城市印象”,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抖音类短视频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是有意义的探索和突破。而通过多元化的网络创作构筑全新的城市形象要素,可以让更多人更真实的看见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文化。利用抖音通过城市的美食、美景、科技设施等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传播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指数化、直观化地去重新认识、评价城市形象建设效果,有效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策略和传播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从“传播就是影响、参与就是创造、感知就是认同”展开发言,在他看来,短视频和竖屏的流行,暗含着时代审美的改变,代表着城市观念的感知从山水楼台的静观审美,变成了场景化的流观审美。短视频聚焦现代生活感知下的城市形象,体现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投注个体多项审美中的心理感受。
短视频多元化构建“城市名片”
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既有“人间天堂”的秀丽风景和众多人文古迹,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重点城市。通过视频平台,杭州宋城、粉黛花海等也成为抖音网红打卡、游客必点的城市新地标。
依据《城市形象指数及其测试报告》,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建构与传播两个维度,从建构来看,首先数字平台的低语境叙事方式决定了其传达出来的城市图景是一种市民化、日常性的文化,将城市生活用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数字平台中对人的关注使其成为情感纽带,不仅可以展示城市中居民的社会关系,而且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产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看来,短视频并非显性的艺术品,而是具有一定审美和艺术特点地展现实际生活的产品,这股热潮可以激发公众个人化的创作热情、审美表现,给不同想法、不同角度的个体提供相互聆听和讨论的契机。抖音在打开视野的同时,将生活场景中可以实现的愿望符号化表达,将高深知识见缝插针地融入用户社交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稳定、社会安抚、社会凝聚的作用。
“短视频打破了视觉传播行业的专业特权,降低了普通人参与视频创作的门槛,让视频内容的大众化、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党总支书记毛丹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短视频的形式模糊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化区隔,打乱了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的文化串联,给予个体更多的自我表达的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范文兵从城市建筑的建造者生产者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对互联网时代中国建筑媒介现象的观察,短视频式的展览让建筑和艺术的观念广泛展示给公众,并引起社会关注。当常见的建筑却成为了网红,也代表着下里巴人的视角或可成为精英的设计源泉,给现有的学术方向找到突破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看来,都市个体是流动化和碎片化,共性在于获得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的诉求,短视频提供了需求实现的方式。短视频解决了社会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裂,赋予个体艺术创造和情感自由交流的权力。
短视频让城市传播“可视化”
对大众而言,对城市的直观感知往往来源于城市文化、形态、历史风物等更感性的思想认知。短视频平台中城市传播实际上实现了传播效果的量化,让城市传播效果变得“可视”。
《城市形象指数及其测试报告》提出,字节跳动旗下产品为代表的多元化平台,给诸多城市带来了新的文化增长点的同时,也综合呈现着城市多维度的城市形象构建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区分度和预测力。让城市在自身的历史维度和横向同类城市的比较中,以更科学可视的方式,理解城市形象要素、明晰城市传播要点、关切城市治理要务,持续为城市的建设和传播思路,提供全新的逻辑起点和策略建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认为,“短视频的走红是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需求体现,它让个体被世界看见,既增进个体自我呈现,又提升不同个体间的交流链接,是社会表达权利的进步。短视频的交互解构了陌生人社会和水泥建筑森林,让社会生活交往得以丰富化、广泛化,愉悦化。”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从教育学角度,提出了城市文化传播要寓教于乐的观点。短视频内容满足了受众碎片化视频消费的需求,全民参与生产的内容也通过更有活力的大众视角,展现了更为鲜活更有价值的城市内涵。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主持中提到,短视频是尊重受众情感表达的传播阵地,数字时代的城市传播获得更多元的传播渠道,语态也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参与。社会每一个个体都获得相对平等的表达权,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城市印象,会更加平衡和真实。
以抖音为代表的平台,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符号呈现形式,融汇成不同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方式的中国的文化记忆场,而通过城市形象指数的理性分析和可视化,也为塑造城市新名片、弘扬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