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综艺 杂技
  • 正文内容

杂技《土陶情》在2019荣县春晚一经亮相 就摘得“精品节目奖”

阅读:1786 次 作者: 来源:自贡网 发布日期:2019-03-14 15:27:12
基本介绍:

  在观众的眼中,传统的杂技主要靠惊、险、奇博得惊叹和掌声。那么,将传统杂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将发生怎样的效果呢?如今,由自贡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李轶新创作的杂技节目《土陶情》,实现了“杂技”+“非遗”的完美演绎。

  新作亮相喜获成功

  清晨,在一个幽静祥和的小山村里,一个制陶作坊里传出阵阵转石盘转动之声,老制陶人正坐在板凳上重复着自己每天的工作。由于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繁重、利润低,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了。老艺人回忆着昔日的辉煌,面对着今天的衰落,不免流露出一丝忧伤和无赖,但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手艺还需要他去坚守……不知不觉中,一双巧手塑出来一个可爱的“小泥人”,似乎是老艺人的赋予了它的生命,它蹦跳着,时而倒立,时而翻跟斗,时而给爷爷捶背逗他开心,面对着顽皮可爱的小泥人,老爷爷似乎也变得年轻,他与小泥人互动嘻戏,一起打发时光——这是自贡杂技团新作《土陶情》的表演场景,该节目代表荣县财政局参演2019荣县春晚,一经亮相,便喜获成功,摘得组委会颁发的“精品节目奖”

  据了解,去年年底,自贡杂技团受邀参加荣县猪年春晚,从这个时候起,杂技团董事长李轶就琢磨着怎样通过杂技的艺术手法,来体现荣县民俗风情。一个个做工精致的荣县土陶,让李轶茅塞顿开:“荣县土陶不是很像我们杂技中顶坛里使用的道具吗?再加上杂技双人技巧来演绎一个传承故事。”

  荣县土陶创于伏羲,兴于秦汉,起于蜀国南征之时,传承着上千年的制陶历史,现已是省级非遗项目了。千百年来,荣县的制陶师仍坚守着传统的手工制陶工艺,从原料采集,加工、制坯、装烧,都是按照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手拉坯、脚踩泥”,自然乾燥、煤窑烧制的传统方式生产。“荣县土陶是一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工艺传承,通过双人技巧和顶坛,来讲述土陶制作过程的艰辛传承和制陶人对泥土那份特殊的情感也是一种突破。”李轶认为,现当今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为杂技创作开辟了一个契机和一条新的路子,编创者完全可以利用本土文化特色的优势,充分挖掘非遗项目作为创作思路,这不仅可以让杂技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有生命力,也能让本土地方非遗项目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段来更为生动地展示和传播。

  李轶介绍,《土陶情》分为三大板块,首先是营造制陶环境和表现守艺人的坚守,非遗项目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政府的扶持,振兴乡村计划和挖掘地方非遗文化的得到了有效的推动,荣县土陶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一群群年轻人都自愿来学习制陶工艺,为的就是传承和弘扬民间非遗技艺;其次闲暇之余让老艺人赋予“小泥人”新的生命,并与它欢歌起舞;最后3位身穿黑色短身坎肩的土陶传承人展现工艺的传承,人们满怀喜悦,手舞足蹈,土陶在杂技演员的手上、脚上、头顶上抛接起来,他们时而用手指接住翻转,时而头顶上旋转人与陶完全融合在一起,舞台的大屏幕上先后出现制陶作坊、彩绘图案变化、制陶过程。让杂技的顶坛技巧与土陶独特的美感完美融合,不仅呈现了惊心动魄,也多了几分乡土回味和人性的感染力。

  “传承与创新都需要我们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由于顶坛技术难度大,演员们训练时常常手掌与头皮都会被磨破,反反复复,但头皮太嫩了,不会像手掌会磨出茧子,每次练习,经常头皮刚长出新肉,练习时又破了。”李轶表示,现在国内很多年轻演员都不愿学了。但凭着对杂技的热爱,团里的演员坚持下来了,并不断将其推陈出新。“古老的自贡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和资源,如果能好好的运用并通过艺术手段来加以编创、演绎,就更能使我们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李轶表示,《土陶情》这个节目对“杂技”+“非遗”进行了完美演绎,今后杂技团也将抓住文旅联合的机遇,通过独特的艺术演绎、传承发展地方特色。(记者 李秋玥)


标签:杂技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