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在学术场域中进行知识再生产

阅读:958 次 作者:陆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20-08-25 14:25: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争鸣。

  学术期刊编辑要遵从编辑出版的职业规范,更要遵循学术场域的学术规则。谈及“学术场域”,须溯及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一个社会领域都存在场域,学术界亦如此。“场域与行动者的实践和表达所组成的、受结构形塑的系统密不可分”,“实践”是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从此角度而言,学术场域是一个包含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期刊编辑与学者共同参与了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是建构学术场域的重要行动者。

  掌握“场域”规则 明确编辑定位

  斯科特·朗与弗兰克·福克斯指出,“如果把学术活动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论文发表就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学术成果的发表是整个学术研究过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环节。对于学者而言,科研成果能否得到发表、能否在核心期刊发表,是检视学者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的重要依据。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知识得以生产与再生产,学术成果得以验证和传播。在布迪厄看来,场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拥有自己的规则和结构,并决定了行动者应采取的策略、积累的资本形式;身处其中的行动者则根据其在场域中所取得的位置决定自己将采取的行动。这种规则不仅包括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及发表的学术规范,还包含了由学者、学术编辑等行动主体共同建构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惯习”。对于学者而言,学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资本也即学术资源,生产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而期刊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主要行动者之一,也参与了知识生产过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知识的再生产。

  知识实际上也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将知识视为生产实践的结果比单纯视之为一种表征或社会建构更易把握和理解其本质,也更容易理解学者与编辑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实践更具策略性,也更为灵活。学者、期刊编辑等行动者都参与了学术场域的形塑过程。知识生产并非学者的专利,作为行动者的学术编辑也参与了知识的建构与再生产,这背后蕴含着各种实践策略相互作用的逻辑。即便如此,编辑往往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学术资本量与学者有较大差距,而未能获得足够认同。学者容易形成对编辑的刻板印象或质疑其学术判断水平,认为他们对文章学术水平及价值的判断与把握并不准确。很多人甚至存有“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简单的文字校对”这样的误解,未将其看作学术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在人文社会科学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无论是学者还是期刊编辑,通常只能对某个二级学科的某个研究方向较为熟悉。但是,编辑所处理的稿件却通常涉及一个一级学科甚至更多,所以很难对学者所生产的成果(知识)进行全面的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在学术场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在知识再生产过程中与学者、学术机构等加强学术互动,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准。

  克服专业藩篱 增强学术对话

  目前,某些综合性学术期刊未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原因主要在于过度强调以学科设立栏目。这既体现不了综合性期刊应有的综合性,也无法与专业期刊在专业性上进行竞争。对于综合性期刊编辑而言,在组织稿件时可以逐渐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以问题导向设立新栏目,尝试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编辑可以根据期刊一贯的特色,重点打造几个品牌栏目,刊发那些最能彰显栏目特色的优质文章。在选取稿件的过程中,编辑独到的眼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既不能与现实问题产生疏离,也不能一味追逐“热点”而随波逐流,而要秉持刊物自己的学术品格。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编辑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将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的,实现学术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编辑既要保持坚定的价值立场、政治立场,也要怀有对社会的体察;既要随时关注学术前沿与热点,也要保持与现实对话的能力。所组织和刊发的文章同样如此,既要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要兼具对现实的观照。

  一般而言,教授的文章比讲师的文章更容易受学术期刊编辑青睐,这表现为学术场域中的马太效应。论文是否有新思想未必是发表的首要标准,而那些可能被转载、被大量引用的选题更容易进入编辑的视野。显然,这种评判标准有失偏颇。因为,很多年轻学者都受过专业学术训练、具有较强专业认同,在文章中常常迸发出思想火花,极具创新性。在学术场域中,期刊编辑应承担起培养年轻学者的任务,在肯定和发现其文章学术价值的同时,帮助其弥补写作缺陷,提高学术质量。正是在与学者不断的互动即审稿、修改、再审稿、再修改的过程中,期刊编辑完成了知识的再生产。同时,还要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对于期刊编辑来说,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其更为准确和细致地鉴别文章的优劣,也能够进一步促进编辑的专业能力发展。

  回归“编研一体” 完成知识再生产

  从场域中个体行动者角度而言,期刊编辑应该回归“编研一体”,培养自己所负责学科和专业的科研能力。“编辑学者化”的提法已有30余年,但每年围绕这一方面的讨论仍然热度不减。在中国知网上以“编辑学者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看到,从1986—2020年至少有440篇相关文章。而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实行匿名评审制度,很多编辑的评审权也被专业学者所取代,关于“编辑身份焦虑”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学术知识的生产由学者完成,而期刊编辑所进行的编校工作则是学术知识的再生产与传播。期刊编辑也是置身于学术场域中的重要行动者,需要主动融入学术共同体当中,采取相关的策略,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术知识的再生产。这些策略包括从事自己所负责学科的科研工作、参与相关学术交流与讨论、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增强自身的学术判断能力,选择出学术质量更加上乘的文章。如此,期刊编辑才能在学术场域中得到尊重,也更容易把握住学术话语权,进行学术成果的创新表达。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


标签:学术,学术期刊,论文写作,论文发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