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深化学术情感交融 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阅读:1530 次 作者:陈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22-02-15 10:03: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术科研事业迎来新的春天,学术科研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科研经费进一步增加,学术科研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目前我国还并非学术科研强国。学术科研工作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学术科研创新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不断加大学术科研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我国的学术科研事业发展仍面临缺乏创新、低水平重复多、原创性研究少等困境。显然,资金和资源已经不是关键性问题,缺乏人文情感尤其是缺乏学术科研情感交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当前的学术科研工作中,人文情感与物质资源的投入比例还不协调,甚至存在较大的赤字。这种人文情感投入不足不仅包括“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和科研政策未贯彻落实到位,还包括基层学术科研机构之间以及学术科研机构内部不同程度的情感缺失、区别心理甚至歧视现象。在学术科研的历史逻辑(分化与综合、竞争与合作)、顶层逻辑(做大做强、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和底层逻辑(学术竞争、文人相轻、功利主义、量化排名、区别心理)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联结纽带和化解渠道,使得学术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内核和情感交融。

  人文情感的投入与学术科研的产出是高度相关的。在一定的资源供给条件下,人文情感的投入越多,科研创新成果就会越多;反之,则会导致科研产出的低效率和低质量。人文情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人文关怀、精神内核和学术平等。人文情感交融是学术科研工作的“润滑剂”,具有“润物无声”的潜在作用。因此,在科研基础和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增加人文情感的投入尤为重要。

  首先,应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力度,营造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人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人的行为受物质、精神等需求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其中,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以人为本”必须真正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激励,要尊重学术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鼓励学术多样,尊重学术分歧,包容奇思妙想,倡导学术平等。要改进绩效评价机制和量化评价方法,破除“五唯”,建立学术评价“金标准”,提高学术科研“含金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低效率重复科研和虚假科研,让真正有志于学术科研者在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探索活动中实现自我。

  其次,应注重学术科研精神内核的界定和培育,为学术科研工作者确立心中的“定海神针”。学术科研精神内核的界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和价值内涵。无论具体差异如何,其基本的价值内涵是一致的,即通常都包括爱国、奉献、忠诚、担当、敬业、执着、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等价值要素。对于学术科研工作者来说,学术科研就是主业和核心业务,不能既想从事学术科研,又想争名夺利,更不能打着学术科研的旗号欺世盗名、谋取个人利益。同时,学术科研活动是无止境的。学术科研活动首先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为整个人类社会进步服务。因此,学术科研活动的精神内核必然包含为谁服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最后,应消除学术歧视,营造平等参与的学术氛围。歧视是人类客观存在的消极情感,学术竞争加剧了区别对待和学术歧视。学术差异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合理的,正是因为学科知识的分化才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学科知识既存在分化和领地化,也存在融合和整体化。学科知识是一个蛛网式的整体,不同学科只不过是知识体系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与互补是促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机制。在单一学科创新概率渐趋边际递减的今天,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往往是突破单一学科发展瓶颈、推动学科知识创新的重要渠道。

  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和情感投入。相较而言,物质投入易,而情感投入难。情感投入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有力的政策执行,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科知识分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底层逻辑,充分考虑知识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化的辩证规律,结合人性的特点,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样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标签:学术,学术评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