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吴承学:文科学者应该有更高远的学术情怀

阅读:1087 次 作者: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02-14 08:41:19
基本介绍:吴承学,1956年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

  今天的会是文科发展的会议,发展就涉及到学术评估与建设的目标。

  在我看来,学术评估可以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量化认同,这是一种数据式的客观评价。量化认同是当下流行的评估方式。

  第二个维度是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学者、学科、学术成果几方面在行内的口碑、影响和学术声誉度,或者说是学术界的江湖地位,这是一种集体主观认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和量化认同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毫无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学术史认同,是后人对前人学术的选择性评价,它也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其评价标准是明确的,就在于学术是不是具有传世的品质。

  在以上三种学术认同中,量化认同是由数字说了算,是原点式的认同;共同体认同是同时代的学界说了算,是横向的认同;学术史认同是后人说了算,是纵向的认同。这也可以说是三种不同的学术境界。

  我们如何对待这三种认同呢?

  就学科发展而言,我们要在当下活下去,就必须获得量化认同。就当下而言,这是铁门槛,是需要的。

  但是,如果学者和学科要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那就必须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观色彩很浓,也很复杂,怎么知道是不是受到认同呢?举例而言,如果学术界提到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就自然会想到中山大学,想到某些教授,某些成果,或者提到中山大学某些教授,就会联想到某些学科,某些领域,这就是认同的一种表现。

  如果我们的学术要活得更长,甚至超过我们的自然生命,就要获得学术史的认同,这是最高境界。学术史认同除了根据学者的学术水平本身之外,还与未来的文化环境与学术趣味有关,所以,充满不确定性,这可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学术史认同是后人做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但学者和学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受到后人的审查和批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尽可能独到、精当、严谨,要有传世的观念,争取传世的品质。

  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晚年时,还经常修改年轻时写的文章。他夫人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回答说:“我不怕先生骂,但怕后生笑。”我读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欧阳修所追求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

  中山大学年轻一代学者,理应有更高远的学术情怀,更宏大的学术担当,要有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预流”那种研究格局,要敢于开疆辟土,开宗立派。中山大学应该有更多学者和学科能获得海内外学术共同体认同,有更多名世之人,传世之作,将来能走进中国学术史。


标签:学术,学术争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