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中国学术期刊需“久久为功”提质增效

阅读:318 次 作者:卫中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23-10-31 13:46: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期刊资讯。

  “发文量1280、影响因子9.9(学科排名23)、刊均社交媒体关注度2.99……”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为国内发文量最高的学术期刊《纳米研究》点赞。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据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此前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数据,今年公布的中国SCI期刊有276份,新增3份。其中10分以上的有46份,相比去年公布的43份,增加了3份;5分以上有126份,相比去年公布的108份,增加了18份。

  为推动中国期刊业转型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各地期刊代表以及学者各抒己见,广泛深度交流期刊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享交流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做法。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中国期刊坚持创新引领

  今年6月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上海科技期刊《分子植物》影响因子上升至27.5,在238本植物科学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的海外施引频次总量从原来的14.6万,增加到36万。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用三个词概括总结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从效果导向上看——中国期刊自己和自己相比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进步,甚至形成了成倍的放大,可以用“成效显著”来形容;从问题导向来看——如果与国外的项目相比应该承认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得用“任重道远”来解决问题;从目标导向来看——从长远以及总体发展的路径来相比,中国的期刊发展处于一个不进则退的位置,可以用“久久为功”来形容。

  本次论坛主办方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介绍了上海大学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目前,上海大学期刊社主编团队中有41%为院士,在国内设立了26个期刊屋服务点,并在泰国和爱尔兰设立海外期刊角,获得5项中国出版政府奖。谈到未来发展,成旦红表示期刊社尤其是要提升“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能力。

  “一篇文章救了一个产业。”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以两篇研究Coix基因组的论文为例,介绍了学术研究成果推动科技生产力进步的作用——“植物科学已成为解决人类所面临主要问题的手段之一。”《植物科学》杂志近年来发展稳步提升,其中优秀的人才队伍功不可没。崔晓峰介绍:“我们拥有来自22个国家的102位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化编委团队,其中包含10位中国院士。”

  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提质增效

  中国的学术期刊在聚焦中国经验、概括提炼新知、构建和推动文明发展,尤其是用自主知识体系回应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感慨,世界越来越聚焦中国,而学术期刊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因此“办刊人不敢不努力”。

  汪涌豪认为,如今要将“单向引进”向“双向融合”转变,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提质增效。中国的学术研究应当立足能够跨越时代、地域、文化,生产立足自身的高质量学术内容。他结合自身的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知识已经是整体性地产生并传播,“分科而治”不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组稿与发稿过程中重点关注可能颠覆和刷新既有知识、产生新问题甚至新学科的稿件:“如此长期深耕,持久努力,才有可能克服单向度、小概率,走向长时段、大数据;走出个人模式,赢得多元角度;由关注自身境遇,进入到寻找人类整体性的精神出路的大道。”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以《南国学术》《学术月刊》为例,认为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学术期刊创新的重要动能。他说,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有着极为坚实的哲学根柢,早已融入中国独特的历史观。已取得长足进步的中国期刊,要更加努力在高位运营,而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精神所蕴含的主体性、意志力、恒久性与自省性,是办好期刊重要精神支撑。


标签:学术期刊,科技期刊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