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学术人才治理的现实考量与对策建议

阅读:160 次 作者:吴田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发布日期:2025-02-14 16:04: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争鸣。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途径之一是培育新质的知识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新型知识生产者是最为关键的行为主体,当前以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人才为主力军。如何助推学术人才的成长发展成了当前人才治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凝聚学术人才发展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中央和各有关部门就科技人才、文化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高校教师等相关群体成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总体而言,在中央精神的引领下,关于学术人才发展的共识已经达成。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发展方向。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是统一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了“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等,是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科技人才的关键素养。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政治可靠、学识深厚、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善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也正是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文化艺术人才的发展方向。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人才评价导向。“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人才评价的最新表述,对照此前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表述,“实效”成为人才评价新的重点。与此同时,“破五唯”、差异化、长周期、发展性评价等都是中央和有关决策部门专门面向学术人才提出的评价导向,且已在相关用人主体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达成普遍共识。

  正视学术人才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随着“破五唯”改革走深走实,学术人才评价已逐渐向重能力、重质量的方向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在相应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后形成的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然而,随着学术人才评价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还需重视人才队伍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学科发展时代性和周期性影响长期存在。每一个时代的学问都在现实需求激发之下或诞生或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文化文明领域的学术人才发展、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下的学术人才成长……这些领域中伴随着时代需求成长起来或转型而来的人才大多是中青年骨干,他们学术思维活跃,学术潜力巨大,学术精力充沛。然而,由于相关研究领域走到聚光灯下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不足,一定阶段内,不可避免地存在名家大师和领军拔尖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

  人才培养的贯通性和交叉性偏弱。如今,各领域发展对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把控的要求和对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需求均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学术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着专才多、通才少,将才多、帅才少的局面。一是缺少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又可灵活运用的人才。二是缺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又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例如,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的中青年人才普遍反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在国际交流场合中难以用国际同行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懂中国、懂传统的中青年人才又往往不够懂西方、懂世界,不熟悉国际传播规律,存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学术视野局限。三是缺少科研功底扎实又兼具战略思维的人才。科技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战略思想家都应具备战略领导力等特质,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路径和考评体系下,无论是在读的研究生,还是任职于各学术机构的青年人才,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大局意识、长远眼光等方面的潜质还有待有效挖掘。

  按照对学术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学者个人应有强大的“为当下研究传统、为中国研究西方”的政治责任和学术自觉;有跨学科、多学科的背景,甚至需要多国的访学经历和多语种的语言技能,才能达到应有素质能力较为完备的状态。但在当前学术发展的趋势下,学科分类细化和各领域知识碎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上述学养能力的系统性、计划性支撑还远远不够,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便是本硕博分别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也可能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导致其在不同学科专业中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难以完成有效的学科融合,更难以形成知识贯通。此外,当前主流高校和研究机构无论是部门设置还是团队划分仍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依据,跨学科、融通性研究目前仍属于相对新兴的领域;传统的同行交流、学会、期刊等学术共同体也主要局限在同一学科门类下,甚至很少会跨越一级学科开展对话沟通。

  评价导向的贡献性和创新性不足。真正匹配于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大都周期相对较长,成果积累相对较慢,研究领域交叉融合较多。一是从人才评价来看,以各类青年学术人才项目为代表的评价,对学术人才的思想动态、科研诚信等方面鲜有涉及,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项目对学术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在大任务、大课题的业绩分配中仍以课题主持人为主,缺少对实际贡献人的公平性鼓励。二是评选上难以区分善于学术发表、善于主持大型攻关项目、善于应用转化等不同类型学术人才的差异化特征,可能导致具有创新潜质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在此类评价中脱颖而出;项目评审中规中矩、鲜有突破,对创新性、跨学科、特色化、长周期研究持保留和观望态度。三是多维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致一系列非预期后果。例如,不鼓励突出特色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要求,非但对缓解“五唯”评价下的科研内卷效果有限,反而容易加剧学术人才在更多维度上的竞争,进一步增强了学术人才的成长压力。四是在目前新体制、预聘制的环境中,选拔人才的标准都以可量化的学术指标为主,导致很多优秀人才可能选择从现实利益出发,追求短平快的成果产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错过夯实学术战略性和系统性思维的黄金期。

  优化学术人才治理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此背景下,学术人才成长应与时代发展同步,紧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学术人才队伍发展的关键,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攻关、创新突破,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需要决策部门和用人主体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术人才自身的不断努力。

  统筹人才布局,平衡迫切需求与长远规划。一是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领域的先导布局和支持力度,着重培养和选拔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尤其是需长期且大规模投资才能形成完整技术体系的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技术领域、国民经济主战场需长期投入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以及与“两个结合”紧密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等,更需要加强规划和布局。二是中央、地方和各用人主体应精准施策,加强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有针对性地创新优化生产工具,提升各类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逐步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相互反哺促进的良性循环。

  科学精准设计,构建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一是充分结合当前国际科技发展态势和国计民生迫切需求,优化学科结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人才培养的学科惯性,针对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求学经历等,借助在职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方式,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效果。例如,在人才培养中或补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不足,或加强对中国实践的认知,或提升对新兴技术手段掌握力,或弥补国际交流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二是完善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阶段的全链条、跨学科甚至跨院校的培养机制,科学预测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科技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针对科技领域人才,注重开展宏观“战略观察、组织管理能力”和微观“创新思维、技术攻关能力”的双轨制培育,提升其科研功底和战略思维的综合实力;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两个结合”的引领下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古今中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史基础,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强化其对自然科学领域前沿成果的认知能力。

  打破学科壁垒,推进人才跨界交流合作。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搭建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在相关领域形成合力。鼓励开展多学科、多语言的对话、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项目;鼓励各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开展基础性的联合研究工作,形成传帮带新、以点带面的交流与发展局面;鼓励为中青年骨干人才提供语言培训、科学技术培训、多领域挂职锻炼和出国交流学习等机会;鼓励学术人才在行业战略咨询、项目总体设计、科研组织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开发建设等各个部门轮岗实践。二是有关决策部门可以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科技、文化、教育、艺术、文物保护等部门与文化机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之间的信息数据、实验设备、图书影像资料共享和资源整合,为学术人才的综合性、复合性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对标中央精神,优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的考评政策,将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结合起来,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贡献性”“影响性”“标志性”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特色,定制化地设计评价标准和周期;切实把“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评价导向落实落细,在项目、奖项等评价中注重对人才的资质性审查的同时,更加关注最终产出的成果质量,关注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在产业界的应用价值等实际影响力。二是加强对学术人才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的引导,通过评价机制创新为学术人才营造做高水平项目、出高质量成果的氛围。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实施动态和长周期评价机制,鼓励人才围绕重点领域长期跟踪、扎实积累,形成成果体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社会、国际同行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衡量学术人才的实际贡献和成果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


标签:学术争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