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学术研究要做自己的太阳——评木斋著《极简中国文学史》

阅读:118 次 作者:严明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25-02-16 08:29: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得学术评论。

  某种意义上说,木斋先生代表着经历文革磨难,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脱颖而出的新一代学人的奋斗人生。其198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以来,求学探索的步伐一直没有放慢,四十年间探索的成果之多,引发学界关注之大,涉及学问视阈之广,皆可谓学术界的“劳动模范”,褒议好评,屡见报刊学人笔端。

  其人其学其人生,借用孔子论诗“一言以蔽之”的表述,那就是坚持“做自己的太阳”!这是木斋先生的原话,是他回顾数十年学术研究历程后的真率表白。愚以为这是木斋先生发自内心的一句真言,也是表现其人生性格一句大实话,更是透露其学术研究路径方式的通关密语,而解读其新作《极简中国文学史》,亦当如是观,以下举数端而略论之。

  诸界沟通,推陈出新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自清末以来已逐渐突破文字训诂、篇章编释及考据索隐的传统套路,引入西方的学科分类法,逐步深化文史哲研究之间的交汇融通。木斋先生在这方面可谓领悟颇深,起手较早,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沟通了历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发展史的诸多领域,在诸界沟通交汇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阶段的关键节点进行细致深刻的反省探索,因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进而能够破旧立新,创获新的见解论述。

  比如本书中对“古诗十九首”的探索论证过程就凸显这一鲜明特点,众所周知,“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的说法很早就出现,但毕竟缺乏确切证据,因而千百年来一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定谳。但木斋的这一研究,诚如台湾中山大学李江淇博士所述:“木斋先生对古诗的研究和宇文所安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看法,竟不约而同地打破中国文学史从民国以来的认定,他们试图让文本回到当时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中,进行重新解读与解构,举证历历的梳理与分析,得出一个殊途同归的结论:汉魏五言诗的成熟不在东汉。”

  对中国文学史上类似起源和发生的迷案,木斋先生饶有兴趣,费时攻坚,深研精辨,借助多学科多维度整合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原始文献材料的细密爬梳,叠加对照,提供出崭新的见解而震动学界。

  对“古诗十九首”的缘起辨析如此,对《老子》的产生时间辨析如此,对《红楼梦》原型及作家辨析亦如此,上述章节的精妙阐述,皆构成这本《极简中国文学史》凸显创新价值的华彩乐章。

  细绎史料,重视原典

  木斋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创新性研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多层面原典文献的内在自证,进而推衍出创新的结论。绎字本义指抽丝,引申为连续不断地推寻、思索、探究。细绎史料,多用原典自证,成为木斋先生经常使用,并达到得心应手境界的研究方式。本本书中的不少篇章都成为文史学术研究的范例,通过列举充分的文献史料,展开具有新意的阐述,展现符合逻辑和充分自洽的演绎推理。

  例如本书十一章对《红楼梦》作者是谁的探索论证过程就如此。自从胡适 1921 年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说法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准答案就成为作者是曹雪芹,随后研究者则将其确定为曹寅之孙曹霑。木斋先生近些年来对此红学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爬梳大量清代史料,对“脂砚何人”、“芹系谁子”、“续书作者及版本”等做出了别开生面的解答。虽说当今红学界似乎“撼山易,撼红学定论难”,但木斋先生的《红楼梦》研究,细绎史料,言之有据,论之可靠,旨意自明,读者若有兴趣,可阅读本书的第十一章至十七章。

  辨析佳作,妙旨叠现

  一个社会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精研和普及之两端,一个时代的学术繁荣发展,则离不开研究者对此两端的兼顾协调。中国文学史上整体贯穿着雅俗文学对立统一而兼容共生的关系,而领悟这一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研究者,则往往衍生出对传承历史和推进现实的责任感,木斋先生显然是属于这样的学术研究者。

  因为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为大学本科生和高中生,木斋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更为凸显兼顾精研和普及之两端,通过精选历代文学佳作并加之细辨妙解,达到了引导青年、雅俗共赏的宣讲效果。

  比如本书第九章陶渊明论,指出认知陶渊明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了解其“自然本体”,并认为苏轼评陶最为真切:“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接着又对陶诗代表作《饮酒》其五作了精彩纷呈的分析,形象表现出陶诗自然本体的内蕴真谛。

  本书中的精彩篇章还有对苏轼诗词佳作的辨析,对明代《西游记》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论述解读,皆达到细密入微,蕴旨活现的境界,读来妙趣横生,回味不绝。

  综上可知,木斋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创新性研究,往往采用多层面展开和多维度论述的方式,本书的编撰因而呈现出整体性和变异性结合的特色。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中学语文教育,一般都是一篇篇作品单篇进行讲授,这种方法本身是不科学的,正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命,一种现象,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离开文学史的源流演变关系,对于某一个具体诗人或是作品,都会出现断章取义式的误读。因此,我们从第一讲开始,就要讲述这种源流关系的思考方法。”开门见山,就交代了本书编撰内容的整体性特色。

  木斋先生在本书中还直言:“我实际上是一个直觉主义者,或说是实践型学者,迷恋实战而疏于理论总结。从先秦到红楼梦研究,面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之下产生的学术公案,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在面对不同的课题,却有不同的破译路径。譬如同样采用历时性、源流性研究,寻觅诗经的演变史历程与《金瓶梅》《红楼梦》作者写作史的历程,其所依赖的原典依据是不同的;同样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破解诗经的起源发生史与破解曲词的起源发生,所需要研究的学科也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针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特色的研究对象,木斋先生有意采用了随之而变的不同研究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挑战自我,攀登学术研究高峰,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言“学术研究要做自己的太阳”的意蕴内核所在吧。


标签:学术争鸣,学术评论,书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