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百余篇论文被撤稿,并且有多篇论文存在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梁莹说,自己并不希望被打扰,感觉在学术圈待不了多久了。当天,南京大学回应,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如问题属实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任谁都不愿意被媒体关注,毕竟一旦走上网络,那相当于所有真相已经公之于众,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梁莹说,“感觉自己在学术圈待不了多久了”,这是真的。其实,这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默认。
梁莹此前的撤稿行为,说到底其实并不是对自身过去的否定,而是对“取得现在成就”的方法是掩饰。她想继续留在学术圈,就要想办法不让别人关注“炫目”的过去。其本人的成绩足以在学术圈、在校园、在年轻一代当中引发关注,没人说破不代表没有意见、没人腹诽。如果只是身边人的议论,那她自然可以表现出一副不在意的态度,毕竟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甚至于可以更阿Q一些,“结果终究不会相差太多,不是梁莹也可能会是别人”。
如果事件只是局限在学术圈,或者范围再小些,只在南大,对梁莹的影响不一定会这么大。但是现在全社会在关注此事,南大方面宣布介入调查,那就要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起码不能背离记者调查的数据,更或者还会有更多数据被“锤实”。这也是梁莹说“自己在学术圈待不了多久了”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我们要明晰的是,她退出学术圈,起因是“学术不端”,不是其它。她说自己不希望被打扰,这个可以理解,但不可以成为其“退出学术圈”的理由。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对其实施网络暴力,这也说明网民的理性。大家一直是就事论事,南大方面也不应该是迫于舆论压力才介入调查,校方本身就有责任监督教职工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行为,也期待校方就此事拿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学术圈当然是想退就能退的,但也有“主动退”和“被动退”之分,尤其是那些“学术不端”、“名利双收”的学者,你见过几人“主动退出”的?梁莹如此表态,是想表达什么呢,难道她委屈?(记者 刘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