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近日,据媒体报道,在过去几年里,她的中文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主动撤销论文,这在学术界是非常少见的事情。论文,是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论文的公开,是科研人员接受外界监督的最起码要求。而公开的论文越多,越有助于论文内容的被引用,引用次数的多寡,也是评价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梁莹清空了自己百余篇论文,等于清空了自己部分学术成绩,这实在有违正常逻辑。而梁莹对此给出的解释也左支右绌,并不能自圆其说。
她向同事坦言,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可是,正是靠了这些“垃圾”论文,梁莹才能在学术界青云直上,获得硕士、博士,进入南大任教,并评为教授,她才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
如果说她的论文该撤,按照这种逻辑,那她依靠这些论文所获得学术头衔和荣誉是否也该被撤销,她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几分真本事,这些问题也都随之而来。
梁莹撤销自己百余论文,外界最多的猜测是抄袭和一稿多投。也就是说,梁莹当年靠论文为“垫脚石”获得学术地位,而这些论文因为存在学术不端,对于梁莹而言已成为潜在威胁,所以必须销毁证据。
这样的猜测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中青报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梁莹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对此,梁莹表示,那是发生在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
可是,所谓“不懂规范”之说,实在很牵强。做学术的,哪可能连抄袭和一稿多投这些基本规范都不懂。
而且,梁莹如涉学术不端,是否只发生在其早期的论文上,恐怕也是个大大的问号。梁莹的论文极为高产,论文发表量高的时候,一年少则十几篇,多则二十多篇,算下来,平均一月能发一两篇。这样的论文高产神话是如何炼成的,让人匪夷所思。
遗憾的的是,梁莹种种问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她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外行的记者稍微一比对就能看出来。她的论文高产同样也疑点重重,但对她进行审核的学术机构,却丝毫没有发现,使她轻易就获得了各种头衔和荣誉。
学术不端,不容找借口。对于任何学术不端的线索,有关部门都不能轻易放过。只有让学术不端者付出沉痛的代价,才能根治学术界的潜规则,还学术以清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据悉,针对梁莹撤销自己论文事件,南京大学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结果如何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