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那90岁的老妈,却常把“活到老,学到老”挂在嘴边上。她不是什么名人大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但她那种喜欢学习、认真笔记的良好习惯,真的令我钦佩。
听妈妈说,她这个习惯的养成,源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上师范学校时。当时给她们上国文和中外历史课的沈寄踪老师是个地下党员,非常体谅贫困学生的难处,凡是他上的课,都叫同学们不用买书,只要认真做好笔记就行了。所以,只要是沈老师上课,她都是边听边记;晚上,再用专门的笔记本认真整理一遍,便于复习和收存。70多年过去了,这个习惯一直没有丢。
妈妈是退休后才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的。按理说,退休了就没什么笔记可作了吧?但在妈妈的床头,笔记本则是有增无减:跳广场舞的、做健身操的,更有看书看报的一些摘录或简评等等,分门别类,丰富多彩。其中,最多的要数“养生堂”笔记。10多年前,她就开始每天下午5:25看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每堂45分钟,1分钟也不落下,而且一边看一边记。无论春夏秋冬,全家人都习惯地等着她看完了才开晚饭。第二天午觉之后,她就像上课一样,准时伏案整理头一天下午的笔记。10多年了,妈妈的这个习惯雷打不动。有时候,看见她和几个同样作了“养生堂”笔记的老朋友、老同学交流心得,或谈得津津乐道,或争得面红耳赤,个个都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天真,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宅”家的日子,我一点都不担心妈妈。她平常生活的标准生物钟就是:早饭后,沿河边柳树散步到文化馆广场,和老同学、老朋友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操;然后,端着自带的茶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耍到11点多才回家;午觉后,看书,整理笔记;17:25看“养身堂”;晚饭后,弹半个小时的风琴。
只要把上午的时间给她安排好了,其他生活内容就没什么变化了。于是,我把播放器给她安放在阳台,她按时看着视频做做操、活动活动筋骨,再看看电视、喝喝茶什么的,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下午和晚上,基本没有打乱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我也就不用操心了。没想到,刚过了两天,她就叫我给她找一个新的笔记本,说有急用,还强调不用太厚的。
我觉得奇怪:前几天不是才给她换了一个很好的“养身堂”笔记本吗?怎么又要新的笔记本呢?尽管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按她的要求,给她找了一个精致的软面抄。
更没想到的是,自从给了妈妈那本软面抄,就发生了一件令我们全家人都费解的事:妈妈雷打不动的“养身堂”居然不看了,改看每天下午中央电视台抗击新冠肺炎的新闻发布会。她仍然是一边看、一边记,但笔记整理不是待到第二天下午,而是看完之后,马上就开始整理。她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表格,记录一些反应疫情发展变化的数据,便于与前些天作比较。
在看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她常常为英勇抗疫的医务人员所感动,为势态严峻的疫情而揪心,为新增病例的减少而欣慰。不知不觉,妈妈把这件事当成了“宅”家抗疫的每日必修课。
2月13日那天下午,她刚刚整理好笔记,就着急地叫我:“遭了遭了,今天一下子就新增确诊病人15000多,这个疫情还没控制住哦”。
我忙叫她别着急,问她有没有记住这句话:“为与全国其他省份一致,从今天起,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
“哦,这么重要的一句话,我咋就没记下来呢?晓得了,我把累计确诊和疑似的病人数字加起来,再来看疫情的变化。”
从那天后,妈妈的笔记做得更加仔细了,每次整理好笔记,她都会自我感叹:“对了,对了,今天的新增数下降到百位数了。”
“今天有空床了,病人是应收尽收了”。
“今天的治愈病人超过5万了”……
接下来,妈妈捧着她的“宅”家专用笔记本,每天都在报告着好消息。
报着,报着,阳光明媚的春天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