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不断告捷和全面胜利,反映这一重大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成为当下报告文学写作中收获颇丰的一个领域。其中,许晨的《山海闽东》(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由脱贫攻坚入手,而又超越脱贫攻坚的题材范围,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写作中有所突破。
《山海闽东》主要是写闽东宁德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之下,主动作为,由穷变富的具体过程。作品两种主题交相变奏,两副笔墨交相辉映。这样两个“两”的兼而有之和融于一体,就使得这部作品饶有特色、别具分量。
《山海闽东》首先充分揭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闽东脱贫攻坚过程中由经济状况的渐次改变,不断实现区域面貌的日新月异。作品通过福鼎县在1984年开始扶贫工作,赤溪村群策群力脱穷解困的艰难过程,下党村由茶叶脱贫的兴业之路,柏杨村在搬迁之后向着“工业富村”目标的不懈努力,屏南县以“文创”产业走向振兴,霞浦以“最美滩涂”成为摄影胜地等典型事例,描述了闽东地区致贫的特殊性、脱贫的艰巨性、振兴的可能性、致富的多样性。
历史上,由于穷乡僻壤、交通不畅,加之文化落后、班子涣散,闽东的脱贫攻坚必须谋定后动,久久为功,并切合实际、因地制宜。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走完闽东九县后,以“弱鸟如何先飞”为题写下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宁德由此探索出了强化党建、稳扎稳打、化短为长、变长为优等模式与经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高扬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构成了脱贫攻坚“宁德经验”的重要闪光点。
闽东脱贫攻坚过程的另一个方面,是紧紧抓住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把脱贫攻坚引向更深层次。宁德的落后,除去经济贫穷,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缺失。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宁德主要领导干部在主抓以乡村振兴为中心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大抓以文化发展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在这一时期,《闽东报》复办了,电视台建立了,文联成立了。这些新闻、传媒、文艺等机构与部门的建立,对于宁德的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宁德文联成立之后,联合各方力量拍摄了《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的电视艺术片,并以这部作品为基础,又创作大型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为展现闽东地方艺术,传扬闽东人文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找不着抓手的屏南,通过创建双溪村的“安泰艺术城”,复建古村落平潭,创作大型音乐剧《美哉平潭》,不仅实现了“文创扶贫”,而且走向了乡村振兴。正如作者在“作家采访札记”里所说的那样,闽东人“在物质、资金扶贫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扶贫”,他们也由此认识到“文化是真正的财富”,并把这种认识变成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现实图景。
在《山海闽东》的写作中,作品的主体部分,是隐去自我的客观描写与忠实叙述,而在每一章的后边,都嵌入了“作家采访札记”的部分。这样两种方式并举,两副笔墨兼备,使得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别具一格。
主体的客观叙述这一部分里,作者把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运用得自如而充分。客观又灵动的叙述,从容又细切的文笔,把宁德广大乡村和基层干部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地推动脱贫攻坚,描绘得真切可信,表现得生动感人。
而“作家采访札记”主要交代采访过程,抒发特别感受。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相互融合,踏访所得与诸多感佩和盘托出。这样的“作家采访札记”,使客观叙述中融入主体的角度观察与主观的个人感受,两种角度互相补充,两副笔墨彼此衬托,使作品因“有我”,既在现实性上凸显了特有的主体色彩,也使作品在现场感上添加了特别的感情温度,从而拥有引人又启人的内在魅力。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