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叙事散文
  • 正文内容

家乡的变迁

阅读:2692 次 作者:陆广涛 来源:安徽网 发布日期:2018-12-25 08:23:00
基本介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作品展示。

  我家祖居在合肥南乡义兴集观音庙村一个名叫“小台湾”的郢子,当时有十二三户人家,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剩下四五户人家了,这其中就有我们陆姓这户。据传,祖辈在此生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从事农耕生活,以农为生,靠天吃饭。虽经努力劳作,辛苦耕耘,一年忙到头,总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每到青黄不接时节,还得忍饥挨饿。家乡地处丘陵地带,住的是泥巴墙的茅草屋,低矮潮湿,遇有连阴雨,屋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苦不堪言;日常吃的是粗茶淡饭,常年难见荤腥;吃的用的水,都是附近池塘里的天然水,很不卫生;照明用的一般都是油灯,光线非常昏暗;路,是泥泞不平的乡村小道;穿的,基本上都是破衣烂衫,补丁打补丁。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大部分是母亲将父亲穿旧的衣服,改造后让我穿的。那时,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参加集体劳动,靠挣工分吃饭。农村的家庭收入很低,到年终分红,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多数人家不是亏空就是透支,分得的粮食不够维持全年吃的,也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所以很贫困。

  改革开放后,我的家乡也有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2000 年的一天,我的弟弟从老家打来电话告诉我:合肥在大发展,掀起一轮新的建设高潮。合肥要建现代化的大都市,人口要翻倍,经济要腾飞。我们家的老房子,都在拆迁安置范围之内,你抓紧回来去办拆迁安置手续吧!就这样,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巢湖市乘中巴,风尘仆仆往家乡赶。

  一到合肥地界,眼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到了老家,即现在的包河区政府所在地,眼前的一幕可真把我惊呆了:周边的许多房子不见了,地形地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先那个叫许小河的小郢子,也成为包河区政府建设的指挥中心了。家乡的变化可真太大了。原先通往合肥市区的乡村级合巢公路,现已改造拓宽成包河大道了,且车流量特别大。到家后,听亲友们介绍,我老家这里的原居民,安置在区政府东边新建的几个大型生活小区里,人口在万人以上,小区四周还有许多幢大型超高层建筑。

  2003年,我们家被安置在包河苑小区内,四周的大墙、陆大、花园、观音庙等村镇,也都陆续回迁至各自生活区域内。新建的几个大型生活小区,色调一致,美观大方。各小区的配套齐全,生活设施完备,幼儿园、中小学、敬老院、医务室、健身房、运动场等,应有尽有,大型农贸市场和各大商业网点,文化、餐饮业网点等等都应运而生。所有入住的居民,白天工作劳动,早晚业余时间,就成群结队去跳广场舞,或去健身;爱学习的人们,去浏览书报;很多中老年人,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去老街看风景,不时聚到一起谈谈心,聊聊天,真是快乐无比。

  已迁出的几个村子的地皮,设立包河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新世纪之初,我们包河区就已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合肥市的动作更大了:将合肥南二环至巢湖之滨这一大片地区,规划为滨湖新区来建设,将我老家这一带,开发建成合肥南门美丽的大花园。建成后的滨湖新区,可与上海浦东新区相媲美。

  如今,贯通合肥市区的南北主干道徽州大道和包河大道上,架起了高架桥,家乡的交通更顺畅了。与此同时,高铁南站和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使我的家乡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我的乡亲们,出行更加快捷方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在过天堂般的生活。真的没想到,改革开放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生活会变得这么美好。我想,只要改革开放不止步,再过若干年,我的家乡一定会更美好!

标签:散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 上一页:婚礼
  • 下一页:老师,我不想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