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祁连玉有多少种颜色,但我所看到的祁连玉以红色、黑色、墨绿色、白色、翠色为多,还有好多各色相见,看在眼里让人心旷神怡!玉是坚忍、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美好精神象征,一件件上成的祁连玉打磨品,一幅幅国画般的自然美展现在目,拿在手中叫人爱不释手!
就祁连玉的色泽而言,我说,祁连玉红色象征着我们的热情好客,黑色象征着我们姑娘、小伙的俊俏,墨绿色象征着我们勤劳的果实,白色象征着我们的朴实纯洁,翠色象征着我们向往的绿色生态,而各种颜色交融相见象征着自治县各民族之间友爱、和谐。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少数民族来说,它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中国玉文化自远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显亮着很深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外国人注重观赏玉的外形美和温柔,就像他们读不懂《离骚》和《红楼梦》一样。而中国人玩的是玉内在的含蓄美,读的是玉的坚忍、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的品质。世界上有好多国家以加工各式各样美玉闻名,但唯有中国形成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玉文化。
玉作为形体上的美石之外,在中国被赋予了意识与精神。“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玉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品德。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我赞赏玉的洁性,玉本身的坚硬、纯净、润净、美丽和坦诚,被古人看做是做人完美品德的象征。玉德可鉴,于是也就有了君子爱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道理及那种珍玉、惜玉、使玉、葬玉的高雅情操和行为。
古之君子佩玉,取其“君子高洁,美玉无暇”之意,遂玉有“廉石”之说。随着几千年来中国玉文化的传承、演绎和发展,其精神内涵也沿着“洁”的线索不断丰富、深化,显现的文化特点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鲜活的,又是凝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仁”、“义”、“智”、“勇”、“洁”为玉之五德,已凝聚为玉文化的灵魂。
今天,玉已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她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和高官富豪的专利。玉不仅是人们佩戴、珍藏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上升为一种于艺术、哲学、道德、修养、廉洁于一体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美好精神的象征。取玉之洁,纤尘不染,代表中华文明的高尚纯洁。玉的“洁”性,不单纯指其外观冰雪一般洁净和凝脂一般无瑕,更蕴含着人们对廉洁的崇尚和赞美。
我喜欢玉的形态,更赞赏玉的洁性。我认为,纯洁是玉文化的思想基础,清白做人、公平处事,乃玉之品行所在;而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丑恶行径,是对玉文化的极大玷污。有人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而我想说“玉的洁性更无价”。廉洁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忠、孝、礼、义、廉、悌、耻中,“廉”之修养颇受人们的尊敬,成为无价之精神财富。法家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考量,认为“廉”是治国纲领的“四维”之一,考察群吏功绩、裁断高下优劣,都以廉为本。在崇尚玉之洁的文化熏陶下,深得百姓称道的清官廉吏层出不穷。如一代廉吏于成龙,自甘清苦,一切为民着想,以至于死后二十年还被人们传颂,被康熙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等等。正所谓人有人品、玉有玉质,清官廉吏的品行,是对玉之洁性的最好诠释。
古往今来,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人又对其赋予了“以玉比德,清廉为民”的新内涵。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到孔繁森、郑培民等时代楷模的奉献精神;从竭尽全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到一个个甘作螺丝钉而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各行各业普通党员……这些共产党人无不展现了他们如玉一般的道德风范和思想品质。玉因他们而高洁,他们为玉增光辉,可以说,这是我国玉文化在今天的倡扬!
玉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内容,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和谐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正是我们建设廉政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我们要全力打造“以玉比德、清廉为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把意识形态中一些抽象的内容,用人见人爱的祁连玉给予形象化,这样就能够鲜活的把党的要求直观的表现给人们,使大家学之有物,言之有形,行之有鉴。
随着人们对祁连玉喜爱的不断升温,我们不仅要重视玉的经济价值,还要关注玉的文化价值。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在做大做强玉石产业中大显身手,还要应当学习玉的品质,以玉廉为鉴,珍惜人生,远离腐败,做清正廉洁的好公仆。
〔作者单位:肃南县纪委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