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缘构筑感情,联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某种历史的渊源和天生的缘分而相互认同。《管子·小匡》这样讲:“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天然地,一些人就这样结成一个群体,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自成一格,有自己的门阀,也有自己的家规,流淌的是血脉,传承的,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魂魄。
时局动荡,颠沛流离。中国人的历史永远与书香文墨为邻,却又与血雨腥风为伴,漂沦憔悴,仓皇沧桑,特别是过去的百余年,沧海桑田,稳固的江山和社会都因为蒸汽机和铁甲船的冲击,发生了崩溃性的改变。传统的伦理纲常,也在这样的巨变中风雨飘摇,虽然还有不少在延续,但很勉强,更接近于挣扎,而更多的,已经随着时代而崩塌、分解,传统的家族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形式,到观念,君臣绅民所熟知和习惯的那一套体系,几乎都不存在了。聚族而居,由亲情而维系,由亲人而帮扶,由长者而掌控的旧式家族被拆分成大量的,分散的,两到三人的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血缘已经失去了控制力,更多的,是父母的威信,和兄弟姐妹间童年的共同记忆,在维持家族这个概念最后的存在感,和体面。
固然有社会进步的成分体现其中,更散漫的组织结构,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家族成员的义务也渐渐卸下,有了更大的空间去争取自己的追求,但不得不承认,家族体制的散失,很大程度上是动乱和某些政治活动的不幸结果,而最后,得到的或许并没有比失去的更多。与义务相对应的,有责任,这在传统的家族观念中,甚至被固化成了一种信仰,这是一种小气的集体主义,一种范围狭窄的奉献精神,但与今天风行的个人主义,无休无止的索取欲望相较,还是显得大度了许多;另一方面,没有对家族的付出,也就意味着无法继续得到家族的回报,在社会福利健全之前,“老吾老,及族人之老,幼吾幼,及族人之幼”的家族福利是很多走投无路人最后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渐渐成为一种绝望,而社会的冷漠性,逐渐被人感受出来。
家族的形式存在,很多传统活动也就能够延续,族人的人生礼仪,到家族名义的四时大典,重复的,是行为,而传承的,是精神,这是家族这个群体的集体思维和信念在沟通古人和今人的智慧,而现在,很显然这种沟通已经不再顺畅,代代相传的精髓止步于纸上,甚至,止步于历史的尘埃,今天的信仰缺失,轻薄浅淡,很多时候,其实源于我们的根,不如从前那么牢靠。
同时,一个家族,也是一个小的社会,各行各业在这里交汇,天南海北在这里和融,不同回路的大脑在这里相互启发,很多火花因此得以激发,一个活跃的家族,就是一场持续的头脑风暴大会,即使目的不是那么高尚,服务的利益群体不是那么广泛,归根结底,这也是推动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种原动力。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曾国藩的两个句子,如有可能,大概也会进入曾家的祖训代代流传,而现在,那些家族的最终破灭,使得这种遐想也失去了可能。
现在,家风、家训重新开始为人所重视,而散失于历史的家族,恐怕很难再得到恢复,或许所能做的,不过是把“家族”这个词所象征的荣耀,所蕴含的精髓稍作整理,聊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