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 正文内容

儿童文学如何再造一个“黄金十年”

阅读:1328 次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7-20 15:13:19
基本介绍:
来源:天津日报 
  进入新世纪,“儿童文学”一直是一个热词,过去十年被称为儿童文学的“黄金十年”,少儿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成长性最好、活力最强的板块之一。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成为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又将儿童文学推向舆论焦点。那么,在新发展阶段的路口,儿童文学繁荣背后存在哪些问题?新时期发展将呈现什么态势?儿童文学如何与儿童教育更好地结合?中国儿童文学又将如何打造下一个“黄金十年”?
  文体“偏科”需纠正
  个性风格需追求
  正逢暑期,孩子们读什么书?怎么读?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犯了难。
  在记者的调查走访中,多位教师和家长反映,刚迈入小学校门的孩子由于识字量有限,阅读停留在绘本和漫画上。中龄段的小学生大多喜欢看童话故事和百科全书,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阅读的技巧,例如在阅读小说时,因为出场人物和场景转换较多,常常让他们记不住情节的发展。高龄段的学生随着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但也容易偏向科幻小说,对诗歌散文鲜有涉及。
  的确,在某书店儿童读物区摆放了大量儿童生活故事,尤其是幽默、搞笑和网络游戏故事成堆,却很难见到童诗、儿童散文和幼儿文学的图书。书店店员坦言,就青少年读物来说,店内最畅销的是网络小说、漫画书。而相比之下,名着的销售量远不及这些书。
  一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曾经表示,现在小学生生活故事,成了儿童小说写作的主体。写适合亲子阅读的幼儿文学和写适合初中和高中生阅读的少年小说的不多,而且儿童诗创作和出版不能满足儿童的诗歌需求。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着文体不平衡的“偏科”问题。
  为什么写低幼和儿童读物就比较有把握,写初中生、高中生读物就没有把握?作家李敬泽分析,因为年龄越小,经验构成就相对简单,一个四五岁的中国孩子和一个同龄的欧洲孩子,也许相差不到哪里去。但是,17岁的中国孩子和17岁的美国孩子相比,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已经非常鲜明地投射到他们身上,国别、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情况下,作家差不多是空无依傍,但又不能全凭想象,而必须下艰苦的功夫去了解、认识、思考。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是最挑剔、最任性的读者,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亚语言”,不是扮儿童腔就能应付过去的,作家在艺术上、语言上也面临艰巨的考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表示,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整个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有明显的“定位下移”趋向,即服务小学生的童年文学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幼年文学,从原创、引进到出版,已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种“定位下移”的趋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家的目光下移,主动转身。当年一批擅长少年文学的实力派作家,近年创作了一批品质不俗的小学生题材作品,如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张之路的《弯弯》、彭学军的《奔跑的女孩》。二是,幼儿文学创作佳作不断,郑春华的低幼童话《风铃小屋》、董宏猷的长篇幼儿小说《“好大胆”与“好小胆”》、苏梅的《恐龙妈妈藏蛋》等小花仙系列作品,在拓展幼儿文学的艺术空间与审美表达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三是,作为幼儿读物重要载体的图画书,近年除了继续引进国外产品外,在打造本土原创读本方面出现了转机,甚至突破。中国文化、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作品增多。
  此外,儿童读物出版还存在着同质化、平庸化倾向。首先,有些类型化作品一动笔就是四五本,难免注水、速成。其次,文学的个性化艺术风格欠缺,一些作品在语言和叙述上惊人相似,陷入套路,缺失“自己的美学”。再次,是近年难得一见让人拍案叫好、可称“经典”的大作品,难觅“出头鸟”。
  典型化文学要精致
  类型化文学要出彩
  在强劲的阅读需求带动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在过去十年间迅速发展。“据统计,现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00多家都出版少儿读物,全国每年有1万多种少儿图书,印数高达6亿多册。全国专业少儿出版社有35家,还有不少非专业社也都有少儿分社。”王泉根谈到。
  在此情况下,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人“为谁写”“为谁出”的读者定位意识已是越来越明确。“双轨并进”正是当下儿童文学选择的清醒策略,并在朝着此方向良性发展。
  何为“双轨”,他谈道:一轨是指主要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典型化文学,另一轨是指主要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类型化文学。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
  “典型化”的儿童文学,实际上是指我们久已习惯了的“传统”精致化创作路数,以坚守作家主体意识为标榜,以文学素养较高的初中学生为主体接受对象,青春、校园、成长、情感是其主要艺术元素。近年原创出版物中,有的作品产生过较大影响,发行量超过数十万册。长篇小说有张之路的《千雯之舞》、黄蓓佳的《你是我的宝贝》、秦文君的《贾梅日记》等。长篇童话如金波的《开开的门》、汤素兰的《奇迹花园》等。
  以小学生为主体接受对象的类型化作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校园接龙类”,这类作品紧贴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心灵世界,注重“感动当下”的时代性、可读性、艺术性的融合,阳光、情趣、幽默、互动是其重要艺术元素,其特征是“糖葫芦串”的故事情构,围绕一个主角展开的“众星捧月式”的人物谱系,以多部连续性作品“接龙组合”的系列“小长篇”小说形式呈现。二是,“题材规范类”,近年的代表性出版行为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冒险文学书系”。该书系将“原创冒险、魔幻、侦探、推理、探险、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作品”汇于一体,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增强推断力,提升阅读兴趣,砥砺胆识勇气”为目标。
  目前,现实主义仍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思潮,但是原创幻想文学也出现了新气象。在中国,尽管世纪之交曾有过“大幻想文学”的旗号与出版品,但真正出现幻热文学的创作热则是在最近三四年间。其重要原因,是互联网的超常规发展所带动的网络文学的勃兴,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为如同夏雨后疯长的野草般生成的幻想文学找到了最合适的平台与契机。西方《魔戒》《哈利・波特》等的多年持续影响,新世纪儿童文学在童话、幻想小说、儿童科幻小说、动物小说等文体积聚起来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更新,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受众――广大少年儿童对幻想性文学作品饥渴的需求,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呼唤儿童精神素质并倡扬“保卫想象力”。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幻想儿童文学的出道与出彩已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今幻想儿童文学的四种基本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特征,即:一是以科学和未来双重进入现实为特征的科学幻想,二是将幻想直接瞄准社会百态与现实情绪的人文幻想,三是以原始或儿童思维为幻想基准的童话幻想,四是以远古神只、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为叙事的神话幻想。
  分龄阅读更科学
  创作队伍更专业
  一生的阅读,最重要的阶段莫过于童年。面对快餐式文化,儿童选择阅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了解一些名人小时候的读书经历时,很多人从小就读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对他们日后的影响往往十分巨大。那么,作为教师或者家长,应该选择什么样儿童文学作品?是不是应该把孩子全部的兴趣从读畅销书引导到读伟大的书、读文学经典上来?
  儿童阅读有一条黄金定律,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由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各自所需的读物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儿童读物(童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机能,必须在各个方面契合“阶段性”读者对象的接受心理与领悟力。据此,儿童读物(童书)从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出发,将其区分为:为幼儿园小朋友服务的幼年读物、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童年读物、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少年读物三个层次,这三类读物各自具有鲜明的文本个性与独特的价值期待。
  长期进行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的儿童作家安武林认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目,也没必要一定选名着,“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很难吸收名着的益处的,例如《红楼梦》涉及复杂的男女感情纠葛,要让刚到学龄阶段的孩子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是有一定困难的。”
  某些学生家长反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2中提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包括:通话,语言,古诗,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巨着等。但是并没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分阶段将推荐书目列出。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学校规定了各年级需在一学年中完成的阅读书目。但这份书单往往来自于网络推荐,当中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从知道。
  有着实际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张宸琪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者一定是葆有一颗童心的,且有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希望创作者可以更多接触儿童,了解东西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能够依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去进行创作,让创作的内容和体裁更加丰富。
  王泉根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年轻作家的培养力度,打造年青一代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作家也应加强自律,继承老一辈作家的社会担当与美学责任意识,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要做儿童精神世界的点灯人,而不是点钱人。
  曹文轩教授认为儿童文学的宗旨与语文教育目的应该高度契合:“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们现在来看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也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两者之间,在目的性上的高度契合,不言而喻。当然,两者可能在某些方面,目的性的强弱可能会有所区别,比如审美,在儿童文学这里会被特别关注,而在语文教育那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许更为重要。”(丁佳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