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化
  • 正文内容

“香港茶王”王曼源:茶是中国茶 魂是中华魂

阅读:4393 次 作者:王义正 来源:红网 发布日期:2019-08-19 23:34:00
基本介绍:

  外界对王曼源的称呼有很多,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组织高级研究员、中国普洱茶评鉴委员会特邀副主任等等,但最响亮的莫过于“香港茶王”。

  得此称号,并不只是因为王曼源的茶叶生意做得久、做得大,更是因为他对人生就如同茶一样,汤色清澈艳亮,口感厚重纯澈,回甘清甜绵长。

  他的一生因茶而起,但在他的眼里,茶已不再仅仅是茶。

  有些东西是源自骨子里的

  8月16日,“湖南红茶·安化红茶”推介品鉴会在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暨香港国际茶展上举行,作为茶界巨擘的王曼源受邀参加。

  推介会上,这位一辈子只到过湖南两次、祖籍福建的香港人,放下了地域之见,极力为湖南茶“摇旗呐喊”,竭尽所能地想让湖南大山里的“金叶子”能在香港“发光”,通过香港闪耀世界。

  王曼源的茶室位于香港中环最繁华的地段,一间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陋室”,略显拥挤。不远处,李嘉诚持有的一栋高层写字楼耸入云霄。当然,王曼源这间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陋室”并非真“陋”,实则内有乾坤,屋内摆放的均是茶叶市场上的稀有珍品!

  “我非常仰慕李嘉诚先生,虽然他有的我没有,我也需要向他学习,但我却并不羡慕他。”在王曼源看来,他们那一代人就像是一壶老茶,各有各的苦涩,各有各的甘甜,各有各的沉淀。香港也如同一壶老茶,水常换但茶还是那个茶,茶杯也还是那个茶杯。

  “老一辈的智慧、情怀是后生们没有的,老一辈的告诫总是为了他们好的。”王曼源说,老茶的魅力主要缘自时间的转化,不如将一切交给时间去见证,无论是茶还是人和事。

  回眸自己的一生,王曼源似乎并不为成功而欣喜,也不为挫折而唏嘘。“好茶多喝点,好酒少喝点,工作轻松点,做人开心点。”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腿连续摔断了三次,被命运反复捉弄的人所说。

  “做人最要紧要真,一不贪,二不懒!”这或许就是王曼源总结的成功秘诀。他那种积极向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心态,自尊自爱、自律朴实的风格,似乎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延续下来的民族性格的现实样板。

  王曼源也坦言,虽然已经定居香港多年,但有些东西始终不会变,因为是源自骨子里的。

  12斤铁观音闯香港

  没有人知道王曼源的茶生意到底有多大,只知道他是香港数一数二的茶业大亨,他在云南、安溪、佛山、广州、香港等地都有茶仓。手中流转过的老中青茶,已不计其数。

  《大公报》曾作出评价,如果要在香港普洱界评出五位“大佬级”人物,王曼源必定占有一席之地。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今日的“大佬”,昔日却充满坎坷和传奇。

  1957年,王曼源出生于铁观音的发源地——福建安溪西坪,时代的无奈让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计。

  1981年,24岁的王曼源背着12斤铁观音,兜里只有3分钱,只身到了香港。

  初到香港,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王曼源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文凭、语言不通,甚至连路都不怎么认识。“但我当时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心底告诉自己,不管多难不在香港混出个名堂就不会回去了。”

  到香港后,为了感谢一些在初到香港时帮助过他的人,王曼源将自己的“所有资产”——仅有的12斤铁观音,拿出6斤送了人。

  有人喝过他送的铁观音后觉得非常好,便提出买下他手中的另外6斤,开价280元一斤。而当时,安溪的铁观音一斤是5.7元。

  王曼源嗅到了商机,开始做起散茶的生意。异地的生存是艰难的,刚到香港的头几年,他一天打三份工,没有茶叶生意时,就接装修的活,晚上还要跑酒楼打杂工,赚到的钱却一分也不敢多花,就这样一点点地积攒资金、人脉。

  几年后,他开设了“荣源茶行”,一人兼当老板、工人、售货员,无论选货、进货、包装、销售,都要亲力亲为。靠着一双手,凭着家族祖训“知难而进”的坚定信念,也因为他的诚信经营和宽厚仁义,王曼源的茶行越做越大。

  从一小包一小包,到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王曼源走了近40年。

  与李嘉诚、邵逸夫等一众香江大佬们一样,王曼源在发迹后同样努力回报那方育养他的土地。

  1995年,他回到安溪,建议安溪县政府、西坪镇政府举办茶王拍卖活动,所有费用由他承担;并且承诺,如果茶王拍卖不出去,他就自己掏钱以500克两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来。

  最终,一名新加坡华侨以500克五万八千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得金奖茶王。当时香港的黄金价格500克不到三万元人民币,金奖铁观音拍出如此天价,轰动全国,世人都传“安溪有个铁观音,比黄金还贵”。

  安溪铁观音自此名动九州,开始广为人知。

  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香港不产茶,却是各种老茶文化兴起、消费和推广的重镇,是整个亚洲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地方,平均每人每年两公斤以上。而内地的普洱、红茶、黑茶、绿茶、乌龙茶,通过香港走向了世界。

  这里有无数个茶行商号,哺育着无数香港茶楼、茶客,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把大量源自内地的茶叶转口贸易到台湾、东南亚等大中华茶叶品饮圈,奠定并推动了“老茶品饮”风潮。

  当然,也诞生了许多围绕着茶叶的传奇、财富和人物,王曼源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普洱茶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云南的一张名片,而普洱茶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更是难以一言概之,而这些都与王曼源关系密切。

  1989年,他到云南普洱茶区。当地人管普洱茶叫“青茶”,茶青只采一芽,他教那些少数民族的茶农们采一芽两叶的茶青,因为他发现号级茶都很粗壮,他还让茶农按传统方式做茶。茶农们起先不信,后来因为他承诺只要照他的要求做出来的茶,他按同样价格全部收购,茶农们才用他教的方式做茶。

  “当时市场价青茶5元一斤,但我收10元一斤。”王曼源说,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茶农们确实非常不容易心生怜悯,另一方面,是在那个普洱籍籍无名的年代他已经预测到了普洱未来的前景,想要培育茶农的生产热情。

  所以,有人说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得以恢复,以及普洱茶能有今天的荣耀,王曼源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他的执着付出,普洱茶得以推广到了东南亚、韩国、欧美等更远的地方。

  当然,随着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越来越好,作为“吃螃蟹”的人,王曼源也获得了他应得的收益。

  三十几年来,普洱茶与王曼源,相互成就着。因为普洱,他成为国际知名的茶叶巨子,拥有实力雄厚的事业,也奠定了在茶叶界不凡的影响力。而因为王曼源,普洱茶则令更多的人知晓与痴迷。

  可到底谁成就了谁?谁又说得清呢?

  未来将大力推广“湖南红”

  不久前,王曼源受邀去了趟湖南,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三湘大地。“上一次是15年前,这一次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湖南的改变非常大。”王曼源说,在湖南几天去了好几个区县,全程走的是高速公路,路况之好、交通之便,颠覆了他对这个内陆省份的印象。

  在常德石门等地,湖南红茶的品质之优、口感之好又一次颠覆了他对红茶的印象。“以前都说祁红、建红,这次发现湖红并不比它们差。”

  除了两大颠覆,还有一大认同。“这次在湖南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曼源说,他以前对这句话是一知半解,但在湖南眼见为实了。看到湖南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他非常羡慕湖南人。

  在王曼源的观念里,一泡好茶是从茶树开始的。“要质量好,就得从小处开始,要原生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看到湖南的生态环保理念,他对湖南茶更加有信心。

  “回来后,我就打算在香港注册一家叫‘湖南红’的公司,专门推介湖南红茶,让湖南红茶红遍中国、红遍世界。”而此前,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经王曼源的推广,已经享誉世界。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王曼源的“荣源茶号”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与“古色古香”等字眼往往是“天生一对”。

  但在王曼源的茶号里,虽然摆着的是不缺年头的老茶,但装修风格却非常具有现代感、非常时尚,甚至一度让人觉得走进的不是一家老茶店,而是一家奶茶店。

  王曼源说,店铺的装修都是儿女们去弄的,他没有管。“但是我跟他们只有一句话,新的创新,你们自己去改变,但好的传统要留下来。”

  王曼源的坚持并非没有道理,同为王曼源福建老乡的严复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丢掉了传统,丢掉了文化认同,那么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

  如今,王曼源就经常坐在香港最繁华闹市的一间小茶屋里,用最地道的中国老茶招待四方来客,把中国茶、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

  喝完这一杯还有下一杯,甘香绵长、回味无穷。

标签:文化人物,人物专访,人物访谈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