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化
  • 正文内容

对话:乡村振兴 文化力量不可缺位

阅读:1422 次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8-04-14 23:08:35
基本介绍:

  【圆桌对话】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李慧

  嘉宾: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会主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尚勋武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长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李成贵

  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胡彬彬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探讨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

  主持人:乡村在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直面城乡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文明建设的欠缺,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尚勋武:乡村往往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成为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继承和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根脉。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继承乡村文化,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名片。

  这些年,我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很多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关键在于精神层面的贫困,在于内生动力的不足。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村庄环境“脏乱差”、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从根本上看,这些问题的本源都在于文明建设的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力度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刘长庚: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当前,我国户籍农村人口占比超过半数,农耕文化仍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显然不能漠视农耕文化,也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因此,当前搞文明乡风建设依然不能丢掉原有的乡村文化体系,而应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吸纳现代文化,只有保留住了文化的“根”才能让乡村文化更加灿烂、多样、长久。

  李成贵:改革开放40年来,大批的农民进城就业生活,汹涌的城镇化、市场化浪潮给古老农村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日的农村是巨变中的农村,一方面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覆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村文化发生裂变甚至退行,与城市的繁华激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时空条件下,为让古老的农村焕发生机,共享时代的荣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其相互关联、内在互动,不断传承内部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品质、正统文化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急剧推进,中国的乡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研究、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重新审视和发掘根植于传统村落文化中的家庭家族观念、亲孝礼仪和社稷家国观念等,能够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准则规范,维系社会秩序、协调社会管理、巩固社会制度的导向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来说,这些传统村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规范社会成员个体的行为准则,促进“家国”民生秩序的构建,强化政府、社会与民众之间的共识与沟通,从而弱化乃至消除社会阶层间的隔阂,推动促进民众与政府的合作,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的内在动力

  主持人:您认为应如何激发群众在树立文明乡风、构建乡村文化中“自觉参与”的内生力?

  尚勋武: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破坏、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刘长庚:一方面可发挥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等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首先,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其次,要加大财政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培养质量;再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最后,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上、向善,提高农村自治能力。

  李成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体系中,道德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对于建设德治,农村中有丰厚的传统资源。农村文化中,仍有不少美好甚至神圣的价值,是万世一系,可以超越历史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这些价值,把它最大限度地融入新时代的农村自治中,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建设农村德治的基本遵循。

  胡彬彬:全面塑造文明乡风,主要面临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不断瓦解,农村精神生活日趋贫乏,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严重等困难。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转变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传统村落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精神内核;三是提供政策倾斜,吸引农村精英回流,为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创造便利条件。

  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与消费观,矫正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土、差、穷”理解偏差。同时,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力,赋予他们更多财产权利,使乡村“留得住”人,有效提升和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把注重增加村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维护村民习俗的文化权益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延续文脉构建现代文化生态

  主持人:怎样构建根植于传统、又兼具现代特质的乡村文化生态?

  尚勋武: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族、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的风格。这些与城市同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财富,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在发展中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留住美丽乡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复兴,需要内外兼修,要重新认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农村的关系,认识乡村的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优秀农耕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刘长庚:这方面可借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经验。浙江于2013年建起了一批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以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和文化文艺为建设内容,构建具有“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农村新型文化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我们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做好事后群众反馈工作,注重活动成效;严格把关活动内容,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融入现代文明理念。

  李成贵:我们应该理性和带着进步的眼光在大的时空坐标中,看待农村传统文化,而非释放文化保守主义,或陷于情绪化的文人情怀和怀旧情思。要保护乡村文化优秀基因。乡村承载了祖宗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农业文明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明都有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是一张张历史名片。要弘扬农民身上的美德,要体现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在农村文化建构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活农村的内部力量。

  胡彬彬:我们要辩证认识乡土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现代文明理念中的科学观念、民主思想、法治精神等主要来自西方。而乡土传统,则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土生土长并传承延绵了数千年,它早已经深深沁入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血液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必厚此薄彼,要充分理解吸收。我们的文化根基在于乡土传统,而视野则不妨放眼全球。

  要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到实处,引导传统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变,充分发掘乡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传统乡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的成分则需要以科学文明的精神对其加以引导进行改造,以符合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记者 俞海萍 李慧)

标签:文化,对话,人物采访,人物访谈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