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寻味岭南跨界融合 2024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全面展开

阅读:209 次 作者: 来源:金羊网 发布日期:2024-11-07 09:19: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学活动资讯。

  日前,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东省作家协会战略支持的2024花地文学榜揭晓。11月6日,2024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全面展开。活动将持续至11日,为广大市民奉上多彩的精神盛宴。

  文艺青年 寻味岭南

  “揽胜荔湾”文化体验活动举行

  11月的岭南秋意正浓,一场文学盛事的启幕,让本就充满诗情画意的荔湾更添文艺气息。

  2024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1月6日上午,“揽胜荔湾”文化体验活动在广州荔湾区举行,10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文艺工作者近距离体验广彩、点茶等非遗项目,并在荔枝湾乘游船观光,感悟水乡风情与现代都市的交融。

  通过参观和体验,文艺青年们互相交流心得,进一步加深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并将以此促进各领域的文化融合创新,触发新的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

  零距离体验传统非遗

  “揽胜荔湾”的第一站,文艺青年们来到广辉彩瓷艺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的指引下,他们深入了解广彩作为外销瓷的辉煌历史及其制作工艺,随后在瓷胎上进行彩绘,展开自己的创作。

  “原来非遗完全是可感可知可触摸的,它甚至允许你‘胡来’。”青年作家宥予在瓷壶上随心所欲地画了一片墨色树叶,他感慨道,“以前听到非遗一词感觉既专业又复杂,今天的体验让我对广州非遗有了不同的认识,它是允许人靠近的。”

  “衡量一种文化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能用旧形式对新内容做出有效反馈。我觉得岭南文化延续到现在,依旧充满活力。”一件绘有广州塔的大型广彩瓷盘让青年作家陈润庭印象深刻,他体会到岭南古老的非遗技艺依旧保留着能够反映当下、反映现实的艺术创造与转化能力。

  荔湾舞蹈艺术协会(筹)会长李灏从小热爱武术,观看广彩师傅们手拿毛笔进行彩绘的过程后,他感到“墨在瓷胎上跳动”。“那些颜料通过师傅们的画笔在瓷器上跳跃,可以看出他们指尖沉淀的功夫。”李灏说。

  在位于沙面的陶民非遗点茶项目传承基地,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在广州茶艺(点茶技艺)传承人黄建红的引导下,零距离欣赏了苏东坡笔下的“雪沫乳花浮午盏”——宋代点茶技艺。只见黄建红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汤,茶汤泛泡沫,颜色从翠绿、奶绿转化为奶白色,最后茶汤逐渐呈现出雪沫乳花状,吸引了在场所有青年的目光。

  青年作家黄守昙感慨道:“传承人形容点茶泛起的泡沫如云朵一般,其实我们青年作家又何尝不是造云朵的人?青年人还有很多可能性和创造力,正如茶汤中的云朵一样,总能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中找到自己如梦似幻的创造空间。”

  乘游船感受地道老广味

  体验点茶技艺后,青年作家及艺术家们前往永庆坊码头乘坐红漆木栏的古韵游船,在碧波荡漾的荔枝湾上游览两岸风情。

  曾经享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如今经过几代广州人的打造,好似一条洒落在“西关”的碧玉链,串起千年广州的历史文化遗迹。

  “广州的秋天真要好好珍惜。”青年数字媒体艺术家王珏已是第二次坐船游览荔枝湾,她感慨道,秋日的广州少了几分夏日的焦灼,微风拂过带有丝丝凉意,值此佳期再度游览,看到形态各异的湾涌小桥、两岸的柳树随风摇曳,便觉得它们也在殷殷讲述着与岭南文脉紧密相连的历史故事。

  音乐制作人何熙杰在游船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感受。“岭南文化的特性之一在于其市井气息,作为青年创作者,我也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水波声和船桨声相和,透露出岭南生活优哉游哉的节奏。”何熙杰说。

  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谈笑风生,流连于两岸光景。游船从龙津桥底穿游而过,便来到了终点荔湾文塔,塔身不高却古意盎然,塔下碑文刻有“妙笔生花”,透着文韵与灵气。据民间传说,文塔供奉着的是文曲星,主掌文学与艺术的气运,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与它邂逅,享受着古榕庇荫的清凉。

  青年作家梁宝星来自广东,但从来没有以游客的身份欣赏岭南文化。梁宝星说:“这次活动成功地把我们这群长期生活在广州的人,带到了‘最广州’的地方。青年人改变原本的视角,对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化表达,无论在写作还是绘画、舞蹈、唱歌方面,都有可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出新面貌。”

  稍作休整,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来到“揽胜荔湾”的最后一站——感受广府早茶文化。活动现场的虾饺制作体验吸引不少青年创作者上手尝试。中国合唱协会会员顾昕一边包虾饺一边和记者分享:“我出生在广州,虽然经常吃虾饺但从来没有自己包过,第一次知道虾饺的面皮是用生粉做的。”顾昕表示,岭南气息已深入她的骨髓,生活本就是艺术,感激此次活动带给她如此特别的体验。

  文艺创新,青年何为?

  大湾区青年文艺工作者跨界融合交流活动举行

  为繁荣青年文艺创作,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11月6日下午,“文艺创新,青年何为——大湾区青年文艺工作者跨界融合交流活动”在广州荔湾区沙面“灯塔空间”举行。这也是2024花地文学榜一项重要活动。

  此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广州市荔湾区政府联合主办,旨在通过跨界融合交流,看到不同观念的交锋、不同主张的争辩,激发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在新技术、新潮流不断迭代的当下,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中的“跨界融合”?如何推动文艺创新?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沙龙上各陈高见。

  “青年”是灵感和激情的代名词

  “有天我在荔湾沙面散步,抬头突然看到了建筑物上的‘灯塔’二字,一种亲切、熟悉感扑面而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陈桥生指出,为发掘有潜力的青年作家,羊城晚报今年策划了“粤派评论·现场”青年写作者系列访谈《到灯塔去》。在2024花地文学榜的系列活动中,羊城晚报和荔湾区文联又一同邀请系列报道中的主角青年作家黄守昙、陈润庭、宥予、梁宝星,以及各位荔湾青年艺术家们在沙面的灯塔空间相聚,共同走进文艺创作的灯塔。正是社会、大众对青年的关注和重视,创造了这场“美好的偶遇”。

  广州市荔湾区文联主席王峥表示,近年来,荔湾区把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艺新力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打造了多个形式新颖的新时代文艺创作“爆款”,“欢迎更多青年文艺工作者来逛荔湾、谈荔湾,期待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更多荔湾故事、广州故事。”

  难得围坐在一起,来自不同文艺领域的青年创作者围绕对“青年”身份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青年作家陈润庭表示,“青年”一词的定义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变更,背后指向的是不断追求革新、活力的心理认知与自我定位。如何伴随着躯体逐步衰老而创作出更成熟、更丰盈的作品,是每位创作者都应该思考的。

  在青年作家黄守昙看来,“青年”就是还未定型的人,充满好奇心和挑战欲,暗示着很多可能性,“我们这一代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它代表着单一的标签已经无法简单归纳‘青年’这个词,我们的艺术之路还充满变数。”

  青年中国画艺术家王楠沂表示,对艺术创作者而言,“青年”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界定,更多是灵感和激情的代名词,“对我来说,能够保持创作热情就是青年。”

  “跨界”让文艺创作拥有更多可能

  文化沙龙上,几场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荔湾舞蹈艺术协会(筹)会长李灏、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动少年导师李嘉怡携手登台,将岭南醒狮、咏春与粤剧糅入现代街舞,以精彩的舞蹈表演诠释文化创新融合。中国合唱协会会员顾昕现场演唱歌曲《悠悠的风》,用声音传递温暖的城市记忆。

  音乐制作人何熙杰在原创歌曲《西关·心潮涌流》中将集市叫卖、地铁播音及日常俚语收集为音乐元素,展现西关老城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心跳与新鲜律动。他表示,创作对他而言是一种满足,他在作曲过程中会通过文学、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来创新艺术语言。

  近些年,不同艺术门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创作理念持续引领文艺创新发展。青年数字媒体艺术家王珏在现场用鲜活的艺术作品诠释了“跨界”二字。在数字影像沉浸式作品《荔枝湾八仙》中,她采用点云扫描技术捕捉场景的三维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视觉效果,将陈家祠的灰塑艺术与“八仙过海”神话传说相结合进行了展示。

  青年作家梁宝星则提到:“创新首先需要以旧的事物作为参照,敲碎其中陈腐落后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构。”

  广州市荔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振兴表示,所谓的“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的产物,文艺创作应回归“无界”状态。作为在广东生活了十几年的山东人,他切身感受到岭南文化的包容性,“艺术没有边界,希望青年艺术家们在生活中发现各行各业的优势,将其融会贯通。”


标签: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