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春意盎然,青未了散文奖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3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山东省散文学会,采访了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海峰。
作为本届青未了散文奖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山东省散文学会积极参与其中,截至目前已推送参赛作品200多篇。
阅读和行走,是打开创作的另外一个途径
从曾经的图书经营者,到现如今的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海峰表示他与文学之间有一种奇妙的缘分。
“上学时就非常喜欢写东西,毕业后来到济南,在山东大学附近从事图书经营工作,机缘巧合认识了很多文化学者,谋生活的同时,也与文学创作走得越来越近。再后来就开始参与到文学活动中去,迄今在文学圈里已经‘闯’了二十多年,自己对于文学的感情也是越来越深。”
一直在写,一直在读,一直从事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工作,独自在文学领域拼搏、沉淀了二十多年的王海峰,对于文学创作有很多感触和体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语言的张力很重要,内在的东西对于散文创作更重要。”
怀揣文学梦想投身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文学创作是苦乐共存的。在王海峰看来,写作需要热爱,从事文学创作最主要的还是为我们的心灵找一个安放的地方。
于每个人而言,文学创作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作出好的作品时开心,缺少素材创作遇阻时郁闷,文学创作也存在瓶颈期。对此,王海峰认为:首先,勤奋和坚持是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暂时的停滞不前不可怕,生活也好,文章也罢,都从不会对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关上它的大门。”
此外,王海峰强调道:阅读和行走,是打开创作的另外一个途径!尤其是要让阅读伴随一生,一直在原地书写是不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要有更高的目标,“创作需要存续,需要‘精华’。刚开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需要多写多练,然而创作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追求质。创作需要不断地积累,创作者需要行走,不时回到小人物中间,回到乡土中间,回到芸芸众生之间。找到合适的素材和小切口,写出打动读者的大散文。”
他还特别指出,遇到好的素材时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沉淀下来,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再动笔,毕竟每位文学创作者都需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抓住一切机会,把创作者和文章推出去
1986年成立的山东省散文学会现有两千余名会员。于大部分会员而言,对文学的热爱,是支撑他们一路坚持下来的主要动力源泉。因为热爱,所以参与其中。
为给会员提供更多的采风机会,打开更多的作品出口,近年来山东省散文学会一直努力推动各项活动,作为幕后“推手”存在。身为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的王海峰更是将此当成了一直为之努力的事业:不断与外界沟通,线下策划举办各类活动,出版散文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散文创作。
据了解,近几年山东省散文学会推出了“中国日照散文季”、“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美好生活征文”、“吴伯箫散文奖”等一系列在文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大型活动。
为深耕地域文化,自2018年起山东省散文学会又启动了“山东散文作家进百镇”活动。目前,山东省散文学会携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已经成功走过了三十多个乡镇,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深化这个活动,走进素有“黄河入鲁第一乡”之称的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之后一 路东进,结合山东的黄河战略,致力于书写黄河乡镇的振兴。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地与地方结合,与时代结合,要发挥作家书写的优势。”王海峰表示,现在很多散文作家都生活在城市,缺乏乡村生活经历,如果让他们去地方体验一下,开拓一下创作视野,也能写出很多兴村振兴主题的好文章,地方同样需要文学的关注,需要借助文学创作者的笔和文字将地域特色文化等宣扬出去。
王海峰还谈到,山东省散文学会非常重视会员的培养,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会员创作大会”,邀请顶尖级的作家来做学术讲座,以提升会员的创作能力。在文学日益边缘的当下,要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出现更多具有冲击力的新生力量,以无所畏惧的“青春活力”摆脱成规,推动文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王海峰,笔名王展,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历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历城区文联兼职副主席,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编辑、文化组织策划工作,出版专著5种,策划主编《山东散文选(1979-2009)》《川鲁现代散文精选》《济南最美的遇见》《济南的味道》《好散文1978-2018》等图书数百种。入选第七届历城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第二批齐鲁文化之星,中国散文事业贡献奖、第七届济南市精品工程奖获得者。(记者 秦娟 曹竹青 实习生 姚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