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央视栏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石油工人王军喜获季军。石油工人与诗词大会季军的身份反差,让王军获得了不小的关注。这个95后的石油工人,身处陕北定边,与风沙为伴,从事着与诗词毫无关系的工作,却以对诗歌的一腔热忱,让人们看到他与诗词的“无边光景”。
在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王军,彼时他正在办公桌前忙碌,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他神采飞扬的形象不同,电脑前的王军戴着眼镜,专注而沉静。自从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王军就成了单位的“红人”,同事们纷纷发出感叹,这个平时看起来腼腆的年轻小伙,谈起诗词竟如此光彩耀人。
与诗歌结缘——
王军幼年时就喜欢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词。出生于甘肃陇南农村的他,小时候的回忆便是母亲在田埂里劳作,他则在一边读着诗词。当读到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时,他会心一笑,原来李白也会把月亮当成盘子。这让他产生了一种与古人虽然相隔千百年,但在诗词里却依旧能同频共振的感觉。
从此,《唐诗三百首》成了王军小时候的第一本课外书,他也一次次徜徉于诗词的世界里陶然忘机。谈到诗词伴着他长大的岁月,王军说:“有些诗词,不用解释,读起来就特别美,这种美就会让你越发喜欢读诗词。”王军觉得,喜欢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过程,越喜欢越会去学、去读、去背,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越发喜欢。
在诗歌中汲取力量——
2020年,王军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一路北上,来到陕北定边的毛乌素沙地,成了一名生产一线的地质技术员。虽然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因为有诗歌陪伴,枯燥的日子里也多了许多诗意。
“虽然条件艰苦、工作枯燥,但在诗词里,我可以跟着孟郊一起看长安的花,可以跟着李白去折灞桥的柳,也可以跟着杜牧去听秦淮河畔的歌。”王军最喜欢的诗人是苏轼与毛泽东。苏轼虽被贬谪,但是他的豁达给了王军力量。毛泽东的诗词充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让王军获得了在逆境中的力量。
工作之余,王军会对着油机读诗、站在储油罐顶部读诗,也会一遍遍抄写诗词,体悟诗中的美好意境……生活工作在定边毛乌素沙漠腹地,王军真实感受到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壮阔,与同事在傍晚巡线归来时体味“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情景,与同事在山上工作时,他又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词句产生共鸣……在定边,王军看到了诗人看到的,产生了同样的情感和认知,他称之为在艰苦条件里,因为诗词而得到的幸运。
诗词就在身边——
“很多人会觉得诗词离我们太远,事实上诗词就在我们身边。”王军说。
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王军每当上山核产回来,看到夕阳西下,他感受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春雨打湿杏花,“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就浮现眼前;初到陕北工作时,他常能联想到“塞下秋来风景异”。
对诗词的热爱,让王军在单调的一线生活中发现身边处处充满诗意的美,也给了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的勇气和力量。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他就一直关注这个节目。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作为百人团的一员参加了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并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最终进入总决赛。3月14日,王军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但王军觉得,这一切都是热爱的力量,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群对生活、对诗词都饱含倔强热爱的人。“我认识了一位开川菜馆的老板娘,她给每一道菜都会配一首诗,去她的餐馆吃饭,我可以说要一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她就知道给我上什么菜。”王军说,这就是对诗词的热爱。
在王军眼里,喜欢诗词的人可能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中工作,但是因为对诗词的热爱,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了那么一点点不一样,有了那么一点点不平凡。(记者 李志东 见习记者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