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学
  • 正文内容

专访德州市作协主席邢庆杰:工地上出了个小说家

阅读:2441 次 作者:记者 孙远明 孙文丽 来源:齐鲁壹点 发布日期:2022-04-01 10:47: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学人物专访报道。

  近日,在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火热征集时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德州市作协主席邢庆杰。

  邢庆杰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坚持文学创作,在经历了多年的苦难和折磨后,终于走上正轨,开启了他作家的人生。

  发表小说作品400余万字、出版小说集24部,获得过泰山文艺奖等50多个文学奖项……一个个数字和荣誉的背后,是邢庆杰对文学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敬畏。

  穷小子想靠文学走出农村

  阅读和写作,是邢庆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970年,邢庆杰出生于山东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后邢村。5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边要照顾四个孩子,一边还要偿还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债务,家徒四壁。孩童时代的邢庆杰,早早便尝到了命运中的苦难,好在有文学的陪伴,让困苦的生活多了丝滋味。

  小时候的邢庆杰喜欢读连环画,家里经济困难买不起,他就自己想办法,将卖柳条等方式得来的钱都买了书。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他开始阅读文学书籍。到了初中,邢庆杰的作文常常是作文课上的范文,他开始幻想着,自己的文章何时能够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甚至,什么时候能出版自己的专著?

  梦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他沉痛的一击。1986年,邢庆杰初中毕业。这时,大哥、二哥已经分家单过,家里只剩下了母亲和妹妹。考虑到家庭情况,邢庆杰选择了辍学,承担起家庭负担。

  此时的邢庆杰,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在哪。做生意?家境窘迫,没有本钱。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邢庆杰不甘心。当时,禹城有两人通过写作走出了农村,这给邢庆杰提供了一个新路子。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靠文学走出农村,靠文学改变命运。”文学,为邢庆杰点燃了精神火把,给他的未来带来一丝光亮。他想在这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然而,周围人都在“拽后腿”。“村里人、朋友、甚至家人没有鼓励的,全是打击,说写这玩意有什么用,你一个初中生能当作家吗?”

  “如果放弃的话,我这种学历在农村就要种一辈子地。”初中生的作文和文学之间的距离可想而知,基础差,邢庆杰就坚持一直写。创作出第一篇中篇小说《巷情》后,邢庆杰将作品反复修改,工工整整誊写清楚,寄到十余家杂志社。可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全部石沉大海。

  在工地上写作的文学青年

  从1986年初中毕业后开始投稿,到1990年第一篇作品发表,4年时间里,邢庆杰的阅读和写作从未间断,期间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五六十万字,往外投稿二百多次。

  农忙时,邢庆杰就在家种地;农闲时,他便外出打工、经商,“我干过很多种职业,但都没有停止过阅读。我卖冰糕时,趴在冰糕箱子上读书;卖猪肉时,趴在肉案子上读书……”

  为了生计,邢庆杰进入一家建筑公司成为一名农民工,后来小有成绩,成为承建民房的包工头。每承包一家民房,邢庆杰就请雇主给自己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每天利用休息时间趴在桌子上读写。

  “有的人说,放着好好的地不中,好好的生意不做,去写作,是不务正业,脑子有毛病。”邢庆杰一笑而过。这个时期,文学于邢庆杰来说,是一种爱好,是一个精神寄托,“即使写到最后实现不了作家梦,也为乏味的生活添加了一点儿乐趣。”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岁月,能够把稿纸上的钢笔字变成报纸刊物上的铅字,是众多文学青年最期盼的事。当时,禹城文化馆每年都会开一次文学座谈会,下发通知给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在广播里听到开座谈会的消息后,邢庆杰都会报名,填表的时候“爱好”一栏,便是写了“文学”。

  基础差、小城里可读的杂志又少,禹城许多爱好文学的人都和邢庆杰一样,迟迟发表不了作品。尽管如此,大家对文学的热情依然高涨,常常凑到一块,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看看都写了什么作品。“那个年代是文学比较红火的年代,非常怀念那时候”。访谈期间,邢庆杰沉浸在那段美好的回忆里。

  逆境后的顺境

  如果将1990年作为一个分界点,对邢庆杰来说,1990年前后,便是文学生涯从逆境到顺境的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持、学习和成长后,1990年5月,邢庆杰第一篇小小说《爱的准绳》终于在辽宁丹东内部刊物《杜鹃》上发表。当时没有通知要发,杂志寄到手里后,邢庆杰打开一看有自己的作品,乐得不得了。“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文学终于对我有所回报了,那种鼓励,无法言说。”当天晚上,邢庆杰兴奋得几乎没睡,也是从那时起,更坚定了他写作的心。“我觉得我能行,我能吃这碗饭”。

  之后的邢庆杰,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写作中。不单是晚上写作,下雨天村里人拉他去打扑克、下象棋,他全都拒绝,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进行创作。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1993年年底,邢庆杰的作品发表出奇顺利,连续在《齐鲁晚报》等各级报刊发表小小说50多篇。1994年初,在德州地区文联领导的推荐下,他到禹城市运输公司担任了办公室秘书。这一年12月,第一篇短篇小说《绝症》在《山东文学》发表。1999年,他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德州,在德州有线电视台担任编辑部主任。一年之后,他的小小说《玉米的馨香》获得了“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这次获奖,让邢庆杰迈入了全国文坛。2010年,邢庆杰调至德州市文联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作家。2011年,他成为省作协第二批签约作家,也是当时德州市唯一一位省作协签约作家。同年,他的短篇小说《像风一样消失》斩获了“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这是德州作家的小说第一次获此殊荣。2013年9月,他被推荐选拔到鲁迅文学院(每省仅有一个名额),成为鲁迅文学院第21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一名学员。2015年,山东省作协发布《关于公示“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评审结果的公告》,邢庆杰的中短篇小说集《一九八七年的情诗》便在其中。

  灵感源于生活的积累

  2019年,邢庆杰的长篇小说《白光》入选山东省文艺精品扶持工程。这本小说本来要在2020年8月交稿,然而,一场大病突如其来,打乱了原有的计划。2020年4月,邢庆杰做了一个大手术,体重降了五六十斤,身体至今仍然处在恢复中。长篇小说最耗精力和心神,医生建议不要工作,需要静养,邢庆杰一直没再动笔。最近,感觉身体好些,邢庆杰又开始了写作。“闲不住,我想今年上半年把它完成。”访谈中,邢庆杰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邢庆杰已经发表小说作品400余万字。许多人对此感到惊讶,如此高产,灵感来源于哪呢?

  回顾邢庆杰的人生经历,不难解释。邢庆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积累。邢庆杰初中毕业便辍学打工,八年时间里干了十几种职业,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多。再者,邢庆杰步入社会时,正赶上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也比较多。另一方面,邢庆杰有一个常年保持的习惯。他喜欢把灵感用巴掌大的纸随手记下来,寥寥几字,只有邢庆杰自己看得懂。以前,他把记着灵感的纸夹在书本中,现在是放在电脑里的文件夹里。完成手头作品后,邢庆杰就会翻一翻“灵感库”,决定下一篇作品该写什么。

  邢庆杰一直主攻小说。在他看来,一篇好的小说,语言、故事、思想缺一不可。语言当属首位。语言是工具,不管和编辑沟通也好,和读者对话也好,再好的故事、再好的人物也得通过语言来表达。其次,作品一定要有故事。淡化故事甚至没有故事,小说的生命力都不会长久。故事是手段,为刻画人物服务,为烘托作品主题服务。“语言和故事,都是为最后的思想、立意服务的”。邢庆杰解释。

  “使文学真正成为火炬与号角”

  2021年12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邢庆杰第二次参加作代会。会后,邢庆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要积极引导广大文学爱好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用文字讴歌人间正道,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为时代的发展注入精神力量,使文学真正成为火炬与号角,凝聚人,温暖人,鼓舞人,给人以智慧、勇气与力量!”

  正如邢庆杰所说,担任德州市作协主席的这些年,他也是如此做的。自2015年担任作协主席以来,扶持新人,推介作品是邢庆杰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德州市作协通过举办文学采风、征文等活动,促进德州文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文学创作队伍。近年来,德州作家共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儿童文学、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专著100余部,获全国、省市级文学奖200余项。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州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9人,省作协会员151人。其中,有16名中国作协会员,39名省作协会员是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加入的。

  对于“网络文学”,邢庆杰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告诫德州的网络作家,切记不能为求速度而放弃质量。“他们想象力丰富,但是有的错字特别多,文学基本功差,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

  访谈尾声,邢庆杰还为参加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的作者们提了两点建议。在他看来,想要写出好作品,首先选材要有新鲜感,跳出大家都在写的框。第二点是,不要写所见所闻,而要写别人看不到的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文学一定要高于生活,你把生活照搬到作品里边,它的文学价值在哪?”

  作家简介:

  邢庆杰,国家一级作家,德州市文联专业作家,德州市作协主席。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界》《解放军文艺》《山花》《长江文艺》《清明》等刊发表小说作品400余万字,出版小说集24部。获过“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50多个文学奖项,作品曾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刊转载,入选100多种海内外选本。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委员、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协第二批、第五批签约作家,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标签:文学,人物专访,人物报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