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书 书评
  • 正文内容

《南太行纪事》:北方乡村的一份文学“档案”

阅读:3321 次 作者: 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发布日期:2022-04-01 11:04: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图书栏目分享的文学书评。

好书推荐:《南太行纪事》,杨献平 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年版。

  《南太行纪事》一书,是杨献平去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作者近些年来,书写南太行乡村的大部分作品。在阅读之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作家和他的文学实践。毋庸置疑,一个好的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世道人心,需要更强大而又精准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散文也好,小说也罢,如果要具备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必要可读性、趣味性以外,还应具备强烈的情感深度与人文关怀。这几乎是文章的命脉所在。文学艺术,就是要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对每个人的同情与热爱;就是要书写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在不同的境遇当中的冲突与困境。难能可贵的是,在《南太行纪事》一书中,对村里那些智力上有缺陷的人,杨献平也给予了温情脉脉的关注。杨献平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和个人行状,都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呈现。

  对于故乡,杨献平是爱之深,恨之切。他的这种爱,可以称之为慈悲,即,不论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用平静的笔调,讲述他们的故事,在诸多的乡村人群的命运当中,让人看到生的艰难,尤其是文明和文化对于唤醒乡村活力的重要性。可以说,杨献平把他对故乡的爱赋予到了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座山、每一条路。他所写的内容里总会找到归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就算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在阅读时的亲切感,是无论如何也磨灭不掉的。我是一位在乡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在我的脑回沟里,更多能形成文字的,也是那段乡村生活史。

  《南太行纪事》这本散文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开篇从一个叫从林的人的死亡开始,这个从林不是别人,是他故乡的同宗大哥,可这个人意外死在了熟悉的故乡。就此让杨献平想到了生命的脆弱、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人性的卑微、离乡的隐痛等等。第二部分是南太行的民间秘史。故事亦真亦假,但无论真假,都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凡的杨献平,无论是古文功底还是讲故事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南太行的风花雪月。这里更多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他风花雪月的青春丢在这里的故事,更有他与村庄、植物、动物、静物及亲人的点点滴滴的故事。特别是大雪之时,独自陷入雪地坟堆旁,那一刻父亲的突然出现,背着幼小的他一歪一歪地在雪地里爬行,父亲的温暖如太阳一般。第四部分书写他的又一个儿子出生之后,遵照古训,将胞衣带回故乡。其实,这是对我们从何处来,将要去向何处的深层思考,对生命负责的一种体现。

  杨献平视野开阔,无论何事何物何人在他眼里,都有其自身的光彩。因此,我却觉得这部散文集更像一本小说集,里面有生龙活虎的各色人物,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希望和困苦等等,无不深刻发现和展露。读了他的这一本纪实性极强的散文集,会让人忽然觉得,世上真的这么一些人,仍旧在用传统的方式,坚持着对人生和世界的判断和认知,也让人再一次确认,在我们寻常看不到的地方,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偏远的乡野茁壮生长,开枝散叶。

  文学就是为无名者发言,为每一个生命树碑立传。杨献平的散文,始终关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采取了俗世奇人般的短小文风,本真叙述,客观呈现,你看不到文字背后的他是脸红脑胀,还是捶胸顿足,但你却被他的文字“撩拨”得咬牙切齿,也忍俊不禁。杨献平笔下的人物及其故事,那么自然地体现了人性幽微与世道沧桑。作者已经离开南太行乡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但他感到,自己虽然身在外省,但从内心和骨子里依旧是南太行乡村的一分子。这种远想近看的书写方式,让杨献平更清晰和确切地认识到了故乡的内核,甚至灵魂。因此,他的个人态度发生了变化,把自己曾经的斤斤计较和不成熟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此警醒正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南太行纪事》一书,对当代中国农村过往和现在的全景式呈现,涉及自然人文,群体的状态与个体的处境,正体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自古以来的一种状态。由此,我觉得,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北方乡村的“档案”,其中有时代对于人心的影响、物质之于精神困境的疏解与加重,以及乡村文明、社会秩序在一定时期内的演进、消亡的方式等等,一方面是对乡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的记录与挽留,另一方面,也在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详实而又艺术性极强的“共案”与“个案”。

  注:本文原刊发于2022年3月27日《成都商报》“红星书评”栏目。


标签:图书,书评,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