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出现问题、被人指责最多的教学模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在“一纸定终身”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学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尤其是学生细细品味。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提升语文阅读学习的智慧含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出现问题、被人指责最多的教学模块。读多了,被指责,读少了也被指责;多问,被指责,少问,更被指责;深入挖掘,被人指责搞政治教化,浅浅带过,又成了浅尝辄止。因此,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着手构建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标准”“科学”的阅读教学模式。曾几何时,五步阅读教学风靡一时,先介绍作者、文章背景,然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课后练习。看似解决了阅读教学的无序化和高深化的问题,但机械的操作模式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反思。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去体悟中华文字的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营造情境
创设符合课堂教学的真实语境,不仅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作好铺垫,而且还能为师生的有效沟通搭建心灵的桥梁。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总是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精心设计一段情境导语,使得教学一开始就牢牢地将学生吸引住,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适当的导入情境,引领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以此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蒹葭》这首诗歌时,我先播放一首《千古绝唱》,优美的旋律,再配上我自制的FLASH动画,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音乐和画面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浪漫情境中。同学们听着动情的歌曲,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创设了一段语言情境,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今天,我们继续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就这样在此情境下,激起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二、巧设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处。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并着力引导学生围绕关键性、核心问题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反复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难点,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三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1)文章开始极写菲利普夫妇的盼望、赞美,然后又突然写一家人的失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文章开始极写菲利普夫妇的盼望于勒,读到此情节,你会有哪些疑问,作者这样写的技巧是什么,你感觉如何?(3)文章如一开始就交代于勒变穷,有原文章的设计好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可以将难点化解,逐个击破,层层深入,走进文本的深处。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不把钱给儿子去买桔子?如果是儿子去买,动作利落,不消几分钟就买来了,何劳肥胖的父亲费那么大劲儿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经过讨论不能解决,我于是引导他们回忆了《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相关情节,文本中鲁迅先生明确地说到了“福桔”这个名称。所以,接下来学生自己就会解释,“父亲”费那么大劲买来桔子就是为儿子“送福桔”,儿子自己买就不是“送福桔”了。这个背影里寄托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祝福。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明白《背影》内在的情感,明白“父亲”的用心,更理解“父亲”深深的爱。
三、读出情味
对于初中生来说,读准节奏读出韵律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这些情感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只能通过朗读将其外化。所以,朗读前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注意重音。只有处理好重音,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表达兴奋、喜悦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音要高,要响亮;表达悲愤、凄凉感情的句子要读得低沉。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天涯”就应该重读,而且要读得低沉,因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却回不去的悲凉的感情。
其次,要注意节奏。其实,节奏的快慢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分不开的。比如,欢快、紧张的朗读的节奏要快;忧郁、伤感的节奏要放慢一些。同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前后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刚发现小石潭时被它的美景所吸引,作者暂时忘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愉悦,感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这部分可读得舒缓、轻快。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发出了“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叹。最后一句要读得稍慢,读出淡淡的惋惜与无奈。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这样,整个阅读教学才更高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徐江,邱星光.不能让学生失去“学阅读”的机会[J].人民教育,2012(9).
[2]卢达惠.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关于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5).
更多教育论文,请关注一起问道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