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乐实验中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依据和指挥棒,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学习感悟,对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标准;培养;学生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枢纽,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课程标准(理想课程)与教材、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落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源,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同时也为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课标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2003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地理教学的需要。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
(一)新版课标的特点
新版课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新版课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要求老师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2.学业质量分析
学业质量分析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地理学科学习内容后,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地理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总体概括。根据不同水平学业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对不同水平具体表现进行描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描述。
在学业质量水平方面,分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不同级别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二)课标的基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3]
(三)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
地理课程目标体现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人地协调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学生能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客观地看待地理问题;
3.让学生能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联系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
4.学生能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探索,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
(四)课程内容结构——大变动
改变了呈现方式,调整了课程内容,必修课更具基础性,选修课更具选择性,内容课程更清晰具体,凸显时代性与科学性。
人地关系理念贯穿始终,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的核心。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加重了通过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进行地理学习比重,强调运用图表、资料、地理信息技术等资料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加入防灾减灾措施的学习,既满足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需求,也适应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的状况。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加强课程资源的利用。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和指导意义
学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指导意义进行思考,我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四点: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反思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必须让学生吃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其次,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教材,各单元在编排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了新教材可持续发展思路。如果忽视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让学生学习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知识,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未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素质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设计有差异,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
(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讨论效率,重视地理核心观念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我觉得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
1.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教师的导入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起探究欲望。学生由此主动进入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探究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病,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结合,获取新知和能力。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突破,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应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然后综合学生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得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探究活动搞成师生问答或对话形式,多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3.授之以渔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的成绩与效果的巩固和检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根据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回顾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4.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在总结、肯定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激励评价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总结,教师补充。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系统”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天体知识,可带学生去天文馆,指导他们观察;可去野外考察山岳地形了解地质构造;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四)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都离不开地图,如何进行图文转换?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对此,我采用图像导学法来解决。利用图像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像的引导,并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回答)、动手(答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我们应该顺应形势,迎接机会和挑战,多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和总结经验,把地理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国教师资格网〔DB/OL〕.http://nm.zgjsks.com/html/2018/kszx_0123/26611.html.2018-01-23/2018–05–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