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文艺论文
  • 正文内容

何以南京: 世界文学之都的时空与传播

阅读:206 次 作者:张恒军 来源:商业文化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0-17 11:00:05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分享的文艺论文范文。

  自古以来,南京都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无论是“六朝古都”还是“十朝都会”,都充分彰显了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选的中国首个“文学之都”,文学南京之所以吸引世界的目光,在于它在时间、空间与传播手段上的特殊性。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地位源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不断的文脉、开放包容的人文、绚烂多彩的成就,这些都从不同维度构成了南京独特的精神品质,为中国文学发展乃至世界文学繁荣书写了壮丽篇章。本质上来讲,城市形象就是个体对城市环境所产生的认知和感受,或者说是个体对城市空间景象形成的心理意象。所以,城市形象不单单局限于媒介呈现中的拟态形象,更多还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生态系统、战略部署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需要相关要素进行深层整合、高度协同,以进一步强化城市形象的文化认同。显然,南京在“世界文学之都”的形象构建与传播中,深刻把握了整合、协同两大关键词,并通过融会贯通、生活渗透、跨界融创,有效增强了“世界文学之都”形象传播的系统性、长效性。

  一、时间的贯通:文脉赓续不断,底蕴沉淀深厚

  南京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朝圣地”,由此造就了“金陵怀古”的文学命题。特别是唐宋以来,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基本有到访南京、定居南京、书写南京的背景经历,在纵横贯通的“天下文枢”中铸就了南京气象万千的文学共同体想象。

  一方面,文学南京赓续不断,融通古今。六朝时期,南京首次跃升为都城,经过370年的酝酿沉淀,开启了后世中国文学独立自觉的发展时代,也由此奠定了南京在中国南方乃至全国的文学中心地位。刘宋时期,南京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文学地位首次与经学地位等同。谢朓、沈约等的“永明体”成为唐代律师的起始点。昭明太子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是我国年代最远、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周兴嗣的《千字文》、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都是各个文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影响深远。随后,各朝各代的文学成就,或是有着六朝南京的影子,或是直接由南京创造,如南唐词派、文天祥《金陵驿》、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等,以及明朝的《永乐大典》《西游记》《牡丹亭》“三言二拍”等,清朝的《闲情偶寄》《红楼梦》《儒林外史》《桃花扇》《随园诗话》“桐城古文派”等,近现代的鲁迅、柳诒徵、赛珍珠、张恨水、宗白华、巴金、曹禺、陆文夫、苏童、毕飞宇、鲁敏等,也都与南京有着重要渊源。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作家作品及南京相关的作品,总数在1万+。

  另一方面,文学南京交汇融通,独树一帜。南京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坐落于长江下游、毗邻松花江与淮河的交汇之地,地处我国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因此素有“南北咽喉”之美誉。这一卓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南京独特的交通与经济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北方与南方的关键通道,对于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南北交汇”的地域特质决定了南京开放包容的基本底色,也促进了其文学创作的繁荣,以及赋予了其融通中外的属性。最为重要的是,南京文学有着典型的“中庸”风格,可以在各种冲突中找到最佳平衡点,由此形成雅俗共赏、中西融通、新旧交互的大气象、大格局。如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要求理性吸收西方文化,避免极端,寻求平衡。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基于南京中正平和的城市底色,才赋予了南京文学成熟稳定的审美结构和精神气质。

  现代著名学者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中,对长安、洛阳、金陵和燕京四个古都城市进行对比,做出如下结论:“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不仅肯定了南京在文脉赓续、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而且指出了南京历史人文与地域空间、民族命运的深层关联。可见,南京文学既有纵向的古今传承,又有横向的多维交汇,由此形成南京文学的丰富肌理、饱满血肉、稳定结构、成熟气质,也是城市IP持续衍生创作的根本依托和最大底气。

  二、空间的渗透:浸润日常生活,转角遇见书香

  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文学之都”48条申报标准,不难发现,任何一条都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包括参与国际组织水平、创意发展具体措施、城市书店总量,以及对特殊群体、困境群体文化关照情况等。换句话说,要想成为“文学之都”必须是全面的,既要有历史底蕴的根本支撑,又要有空间场景的城市架构,同时要有世俗维度的血肉肌理。显然,南京都做到了。

  一方面,文学南京有着广泛的公众基础。南京文学的可贵之处,不单单体现在传承不断的文脉、绚烂璀璨的成就上,更多是在随处可见的“六朝烟水气”,是扎根于民间最深处的“朗朗读书声”。从六朝开始,南京就形成了官学、私学并行发展的格局,夯实了其文教昌明的人才根基。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是当时中国考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科举中心,由此造就了南京“天下文枢”的美名,甚至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发展,最终塑造了南京全民阅读的风尚风骨。目前,南京作家群在整个中国文学界都处于核心地位,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有数千人之多,在整个文学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也有数十人,网络文学、在线阅读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显示,南京网络作家天如玉的作品《衡门之下》荣登海外传播榜。

  另外,南京有近千家的实体书店,500多家的阅读组织,每年有近千场的文学活动,由此夯实了南京“文学之都”的群众基础,寻常生活中满是书香之气。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第一,阅读已经成为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南京“文学之都”的申报中,包括15个行业协会、20多家出版企业、500多个文学社团及阅读组织在内的几乎所有市民群众都参与了,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都亲赴巴黎,除了全程参与各个评选活动外,还专门写下一首《致南京》的诗歌。

  另一方面,文学南京有着发达的出版发行系统。南京文学广泛的群众基础决定了其有着巨大的图书出版需求,所以自古至今,南京都有着十分发达的出版发行系统,这也是其被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评为“书店之都”的主要原因。早在宋朝,南京就已经成为全国的图书集散中心,明朝更是成为全国三大出版重镇之一,可考的书坊就有150多家。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金陵派雕版技艺达到巅峰水平,饾版、拱花技艺更是成为全球最早的套版彩印技术,图书出版水平领先世界。因此,我国许多经典著作都是在南京刊印,随后发行全国的。1910年成立的江南图书馆,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图书馆,直至今日也是位居全国第三的南京图书馆。2009年,以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书社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印证了南京出版发行系统的发达。另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长期稳居国内出版行业首位,也是全球出版业五十强的重要存在。南京书籍装帧设计家也多次斩获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等奖项。译林出版社更是中外文学译介传播中最负盛名的出版社。此外,先锋书店、大众书局、万象书坊等民营学术书店,都是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度非常高的存在。南京先后有21家书店获评“江苏最美书店”,居全省第一。

  南京拥有数百万之多的图书和出版物,是中国最大的线下书城之一,据统计,当前南京拥有15个公共图书馆、102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1207个村(社区)图书室、8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02个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436家农家书屋。此外,南京还在各个公共场所设有240多处新型阅读空间、550个“南京市图书漂流文化驿站”。

  可以说,南京文学已经全面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和群众日常生活中,转角遇见书香已经成为常态,阅读更是成为南京市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根本原因。另外,文学的日常化图景呈现,成为连接人与城市情感的主要纽带,能够充分彰显南京的包容力、亲和力,以及能够有效提高南京文学之都城市形象的传播力、渗透力。

  三、传播手段的融创:丰富传播渠道,盘活文学资源

  南京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学资源,如何进行可视呈现、有效转化,始终是南京创意产业转型发展的重难点所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南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融创机制,不仅激活了文学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而且提供了“世界文学之都”系统延展的核心驱动,同时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见性、可能性空间。

  一方面,南京深入整合人文资源,打造立体化城市文学体验空间。南京先后出台了《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20-2023)》《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深层赋能城市文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文学之都”特色品牌,以及立体化城市文学体验空间。为此,南京依托“世界文学客厅”平台优势,利用2公里长的文学小道,先后设置了文学山、文学园、文学馆等场景,并与周边和平公园、半山石景园等串联成“1+N+X”的文学空间网络。在这条古色古香的文学小路上,游客可以按照南京文学的历史脉络,接触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人物、事件、作品等,并在艺术化、数字化介入下形成较强沉浸感,有效加深认知理解,进而提高传播效果,如手绘地图、AR互动、定向声景等。如在鸟台,游客可以聆听古音朗诵的《紫钗记》《牡丹亭》,并借助数字技术感受“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意境。2024年,南京在文学公园举办了一场“阅读+赏春”活动,招募了许多社交达人担任“客厅主理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成功吸引一大批海内外游客和当地市民的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南京聚焦“文学之都”国际化IP,打造数字化文旅体验新平台。南京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域、联动发展的文化空间网络,全面架构数字化文旅体验新高地,以尽快达成“上云·用数·赋智·落地”的战略诉求。在此基础上,南京采取“1+1+1+1”的架构模式,即夯实一个数据基座,打造一个文学枢纽场景,编织一张数字空间网络,以及构建一个虚拟文学城市。通过文学数据与城市空间、虚拟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对应,南京将打通从历史文本、实体城市空间、创新虚拟体验的三层文学叙事链条,实现南京文学资源与城市文旅发展、数字化体验传播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具有超强沉浸感的城市文化新场景。目前,“世界文学客厅”作为这一数字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地,已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新地标、新热点。通过大数据平台与场馆内展示硬件的有机结合,“世界文学客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包括文脉、文枢、文声、文创等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化体验新形式,如千年文脉、文学图谱、文学地图及声音邮局、沉浸式光影秀等。自2022年4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世界文学客厅”已接待了7万人次的参访者,并成功举办了200多场次文学文化活动,进一步盘活了南京文学资源。

  可视、可赏、可玩、可读,南京通过打造个性十足、创意不断、数智赋能的“文学景观”,持续强化海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对南京的情感共鸣,不断提高他们对南京形象的认知度、认可度,在脚步中丈量南京、阅读中国。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融创盘活文学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南京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赛道、新突破。

  “世界文学之都”何以南京?因为有历史之根底、群众之基础、创意之生发、产业之联动、城市之架构,有底层之坚固、中层之饱满、高层之引领,有地方之特色、民族之自信、世界之格局,有纵横贯通的大气象、有生活渗透的广基础、有产业融创的深驱动。而这些,就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传播的根源、根本、根基。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标签:学术论文,文学论文,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