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
  • 正文内容

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VI设计延展性研究

阅读:3803 次 作者: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10-16 15:55:58
基本介绍:VI是Visual Identity 的英文缩写,指视觉识别系统。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欢迎在线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VI设计延展性在国内发展的情况与误区,指出应该把VI设计中的各项设计元素看成一个有机的视觉资源系统,整合这些视觉资源,实现VI设计中各设计元素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最大的合力来传达企业的视觉识别形象,从而达到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主张在VI设计中应注重整体观,破除程式化,寻求新动力,转变话语方式,以充分发挥VI设计的延展性。

  关键词:VI设计;CI设计;延展性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国内的VI设计过于呆板和程式化,很多公司的VI设计手册除了标志和一些基本元素不同以外,应用部分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单调的延续或重复,缺乏个性和新意,割裂了VI设计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造成VI延展性差,缺乏创造性,影响了CI的整体效果。

  VI设计作为CI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VI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在CI中的作用及标志的研究上面,对VI设计延展性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延展性成了当下VI设计中一个突出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上述原因,对它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VI设计延展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其误区

  到目前为止,号称能够做VI设计的机构或者个人数不胜数;号称己经导入了CI或者VI的企业也多如牛毛。但是这些企业的VI在市场上或者在面对竞争对手时有没有树立起明显差异化的视觉形象呢?就VI设计的角度上来看,它的延展性如何?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VI设计延展性的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企业在运用VI中存在不规范现象,特别是目前数量上占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地方性企业。有的企业只是在名义上导入VI,并不一定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用法,比如标志随意更换色彩,放在不同的媒体或材料上时不照规定标准执行。而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层往往还意识不到它的严重性。

  第二,从业人员对VI设计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设计人员认为:做一套VI主要是标志设计,标志完成以后,其他的就很容易了,甚至可以找到模板直接套用,把新标志更换上去即可。完全以标志设计为核心,不重视其他设计要素的作用,没有认识到VI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千篇一律的设计手法使VI设计失去其真正的价值,VI的延展性不佳,VI也就成了一个空壳。

  二、如何充分发挥VI设计延展性

  (一)注重整体观——统一和系统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统一和系统在词义上的解释:统一的含义是使标准化、使成一体,而系统则是指按一定的关系有机组成的同类事物。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系统之中的,我们和整个世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正是在这个系统中,才能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VI设计也是这样,不同的企业、组织机构、展览或活动,它们的性格与风格取向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在进行形象设计时,就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或某一种现象上的统一和标准化。在VI设计中应该根据企业个性化的因素,采用最合理的设计方法来树立其形象,尽可能地拓展设计空间和设计语言。

  在VI设计中,只要能形成符合设计对象理念的系统识别印象,就是优秀的VI设计。VI的实施过程,就是整合视觉资源,形成协调的视觉印象从而作用于目标受众的过程。

  (二)破除程式化——VI中各设计元素互动

  长久以来,国内在VI设计上都强调以标志设计为中心来发挥效应,标志形象完全主导着视觉印象的形成,任何事情,当被过分强调时,就容易失去它的客观性,使我们被自己营造的氛围所遮蔽,一叶障目,丧失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VI各要素自身都具有形成视觉效应的能力,其受制于标志的中心效应而不发挥各要素的能动性,将消弱VI创新变化的能力,也是对视觉资源的一种浪费。目前国内一些设计师也开始反思,尝试新的设计手法,在保持整体视觉形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VI设计中各要素的相互配合,重视各要素相对独立的视觉效应。

  目前国内外许多标志设计已经打破传统规则,在静止的二维标志中加入了时间概念,即标志本身不再是单一性僵化的约束力量,标志的效果不是在它确定那一刻就完成的,在应用中它的效果更能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标志就不一定是视觉中心,也不再是约束其他设计要素发挥作用的力量,而是应用中丰富性和灵活性的展现,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延展优势。比如吕迪·鲍尔为蓬皮杜文化中心开发的标识系统,所谓的标志并不存在,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大量的由各国文字(英、德、西、意、俄、阿、中、日)组成的色彩斑斓的网幕,用来象征蓬皮杜文化中心交流的国际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正如吕迪·鲍尔所解释的:“这并不是用新的符号代替旧的符号,而是创造出一种集遗产与新颖于一体的视觉环境”。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要让人记住一个标志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的视觉效果传达某种观念、意境,调动所有视觉元素整合出某种氛围。除此之外,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的VI设计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VI设计中的辅助造型就其存在的实质意义来看,它的首要功能是强化标志形象,提高视觉魅力。所以不论是利用何种元素,只要是根据定位和对象的需要去创意就是可取的。我认为不管是基础元素还是辅助元素,只要能在取得最终的系统性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师就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寻找个性点以求得突破,让思想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的驰骋。

  (三)寻求新动力——第五元素的挖掘

  这里讲的第五元素比我们理解的辅助造型宽泛得多,它可以是任何视觉要素,如一个概念、一个造型、一个氛围或一种特殊效果等等,都可以纳入到第五元素中来。比如众所周知的苹果电脑造型,其透明的设计效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造型,但同样给人造成深刻的视觉印象,它给人的记忆度和识别率并不比苹果标志本身的效果差。反而这种创造性的手法更容易比传统意义上的标志更加引人注意,在形成苹果公司整体视觉印象的过程中,透明感作为各要素交互效应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可见,重视发挥第五元素的视觉动力,为VI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VI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不一定是标志,而可能是其它辅助元素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效应。在实践中,破除人为规范性,不赋予标志以当然的中心地位,各要素应用规律自由变化,不做太多人为限定,支持VI各要素独立或综合发挥,可以使VI设计的空间拓展更加广阔。也就是说当距离使我们的视力对某些细节的变化,例如对标志的识别无能为力时,第五元素的视觉主导作用就体现出来,它是视线的延展,使我们能迅速而准确地辨明目标对象,并借此把我们的视线引回到标志上来。

  (四)转变话语方式——设计语言由理性到感性化的发展

  这是个由文本时代向图形时代转型的时期。过去人的思想主要是由抽象的文字来传达,而图形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是仅仅凭借文字形成的概念来认识世界,而是凭借直观的形象性的图形图象来认识和判断周围的世界。

  由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影响,VI设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强调抽象、理性的设计风格,推崇简洁、几何化的设计形态。简洁的风格确能让人一目了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容易让人记忆和分辨,但是,目前不同属性的、各行各业的VI设计都在追求简洁,大量“简洁”风格的VI设计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辩识模糊,传达混乱;同时,几何化的设计很难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人性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亲和力形象的传达。例如设计师陈绍华为成都置信公司的旅游项目“国色天香”的所设计的标志,和现代主义要求的理性与深刻完全相反,体现出了单纯美好,甚至童真童趣的设计语言,这样的标志往往更具有亲和力,在这个几何化设计占绝对多数的市场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该标志图形延展出的春夏秋冬使用色系,则让这个VI系统更加富有活力,让人们对这个以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更加充满向往之情。

  随着人文精神的普遍觉醒,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日渐兴起,后现代主义强调人性化和感官愉悦,在VI风格上强调标志的亲和力,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多元化。在VI设计中,在造型、色彩上的丰富感更能带给人视觉和情感上的愉悦。通过图形的语境和氛围来表达设计意念,展现人性的多元化;重视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探索和借鉴,这都要求VI设计应该转向人性化的回归。从现代主义VI向后现代主义VI风格的转变,是一个由理性向感性,由统一逻辑向多元共存发展的过程,这也有利于VI设计延展性的发挥。

  三、结语

  本文梳理了VI设计延展性在国内发展的情况与误区,本人所指的VI设计延展性,主要是指应该把VI设计中的各项设计元素看成一个有机的视觉资源系统,而不只是过去把重点放在寻求VI设计延展中所提到的标准化、规范性的统一。另外,本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整合这些视觉资源,实现VI设计中各设计元素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最大的合力来传达企业的视觉识别形象,从而达到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文中也提到了VI设计中第五元素的挖掘,破除以往的标准化与规范性,不一定以标志作为VI系统的核心,其他的辅助元素如一个概念、一个氛围或一种特殊效果等也可能成为VI系统的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思潮的变化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VI设计的延展性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关注一起问道学术网,阅读更多学术论文http://www.17wendao.com/learning/list_670.html

标签: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