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
  • 正文内容

高校的科技成果面向市场有效转化探索

阅读:1606 次 作者:张力 姚婷婷 刘伟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8-10-27 15:52:06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科技论文范文。

  摘要: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创新源头,毋庸置疑地走在科技发展的大时代前列。如何将高校的科技成果面向市场有效转化,是多年来政府、高校、科技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作者结合国内外高校和自身探索的经验,对当前存在的障碍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以期提出一些有价值、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1.投入产出倾斜严重,转化率瓶颈突破维艰。

  OECD在2013年专门发布的《公共科研的商业化:新趋势与新战略》报告显示,美国在2004-2011年的“技术许可与转让收入占研发支出比重”均值高达4.8%,而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合计的许可与转让收入占研发支出比重六年的均值为2.37%。[1]可见,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国外仍然不高。

  2.市场价值评价失真,成果产业规模化困难。

  据统计,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2]其原因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未能有效接轨,二是转化缺乏中试环节,三是市场价值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3.机制孤岛效应严重,成果转化动力源匮失。

  高校科技成果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即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然而,一是现有科研管理体系下,成果的归属、合作单位责权利的分配不明确等因素形成的孤岛效应对成果转化有相当程度的制约。二是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尚不科学,这导致了高校科研人员只注重基础研究,[3]扼制了其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成因分析

  1.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不足,未形成健康的孵化生态系统。

  (1)精准投入的资本要素匮乏,科技金融系统萌而未发。首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精准投入不足。据统计,发达国家在项目研究、中试、产业化阶段投入经费的比例约为1∶10∶100,我国约为1∶1∶10。其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亦反映了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不完善。(2)价值驱动的市场要素缺乏,产业资源生态整而不合。统计表明,我国现行高校科研活动基本决策依据中,做过前期市场调查的项目仅有34%。[4]高校即使在与政府共建校地合作平台,引入资金、政策、载体等资源的情况下,仍然有较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正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作为驱动,使之不具有市场价值、无法产业化,极大地提高了投资风险。(3)专业高效的服务要素稀缺,科技中介体系存而不优。科技中介是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不顺、不畅的关键主体。而我国的科技中介还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协同网络,二是缺乏延伸及定制化服务能力,三是服务人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不高。

  2.科技成果转化机能缺失,未建立良性的转化运行模式。

  (1)自我造血机能不足,可持续运行模式鲜有形成。据《2016安利全球创业报告》统计,2016年创业积极态度公众比2015年减少5个百分点,有创业想法的公众比2015年减少11个百分点。[5]由此可知,创业者开始逐渐回归理性创业。与此同时,政府对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扶持政策更趋成熟,一大批未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随之关闭。如前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试投入、产业化投资等。除了从政府得到相应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自我造血机能,从而可持续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普遍尚未具备自我盈利能力,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推动成果转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目标考核机能缺乏,可监督运行模式不可闭环。随着政产学研用的不断深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也逐渐打破了创新要素间原有彼此孤立隔绝的藩篱。但彼此之间体制机制的差异仍导致了一系列资源整合问题产生,如以何种实体开展转化、如何界定转化过程中各单位的权责利等。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初衷本是击破彼此在体制机制上阻碍成果转化的壁垒。以校地合作成效斐然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为例,它的“四不像”的特征使之在调配和整合资源方面更加灵活,组织构架更符合市场化的需求。[6]然而,如果目标考核机能不健全,则将导致无法有效地促进平台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甚至背离这一初衷,即在灵活的机制背后,没有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即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具备了自我造血机能,也极有可能沦为仅仅以盈利为目标的普通“企业”。(3)人员绩效机能缺失,可激励运行模式未能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是科技人才,只有提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但是,由于转化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意识淡薄,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地抑制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高校、政府、企业对各方应享有和承担的权责利不清晰,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7]另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激励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管理和服务人员将深入到转化过程中的每个具体环节中,因而对整个转化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并未建立起面向此类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和项目奖励体系的标准和规范。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成因的对策,一是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即形成以高校、政府、产业、资本等相融合的实体平台,并以此开展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完善孵化生态系统。即通过加强服务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三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即通过长、短周期相结合的多方式企业化运营,形成自我造血机能,促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充足。四是建立目标考核的闭环系统。即通过政府、高校等在不影响其市场化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平台实体有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鸿儒.中国科研部门的成果转化率真的低吗[N].光明日报,2017-07-03(5).

  [2]王梦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该怎么办[N].中国青年报,2014-11-24(10).

  [3]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4]唐晓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8):82-83.

  [5]相欣.国内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EB/OL].[2016-03-02].http://tech.qq.com/a/20160302/009884.htm.

  [6]叶青,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夺得特等奖——“四不像”科技创新体系创造硕果[N].广东科技报,2015-03-13(5).

  [7]黄瑞雪,秦虹,王一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4):82-84.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