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文艺论文
  • 正文内容

从齐家文化墓葬看甘青地区史前丧葬习俗

阅读:5673 次 作者:杨虹云 来源:一起问道 发布日期:2018-11-07 14:19:11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分享的文化论文范文,本文已由一起问道学术网编辑推荐至《明日》期刊发表,谢绝转载。

  摘要: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是我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遗址之—。本文从该墓葬的墓葬形制结构、葬式葬具和随葬品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运用考古学和文献学方法,阐明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对研究齐家文化时期氏族部落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

  一、墓制结构

  早期的土葬十分简易,在地面上放置死者的遗体,用土石覆盖形成坟包,称为地表土葬。后来,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在地面挖坑埋葬死者,有的在上堆起坟包,有的直接填平,这种土葬墓被称为竖穴墓。齐家文化时期的丧葬形式均是土葬,墓葬的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呈长方形;还有一部分墓葬,为圆形土坑墓,这种墓葬是利用废弃的地穴作为墓坑来掩埋死者;还有一种少见的墓葬形制,整体呈“凸”字型,这种墓葬规模更大,用于合葬的情况较多。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墓葬88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

  在出土墓葬中,死者的头大多都是朝向西方或西北方[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著,《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的,皇娘娘台除头向西北外,还有头向西南的。这应该是与先民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有关,“例如瑶族,他们认为人从哪里迁来,头就得朝向哪里。布朗族认为头应朝日落方向。。”[ 李怀顺、黄兆宏著,《甘宁青考古八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页。]远古先民能够看到许多自身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便将人的一生也比喻为太阳,故人死后,要将其头向西埋葬,预示着生命的西落。这一点后来逐渐演变为图腾崇拜,可以看作是人类宗教思想的萌芽。

  二、葬式

  齐家文化墓葬的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葬、二次葬、俯身葬等多种,其中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所占比重最大[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少有二次葬。武威皇娘娘台墓葬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形式。前者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后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较复杂。

  仰身直肢葬,顾名思义,就是死者正面朝上,四肢平直躺于棺木中,这不仅仅是在齐家文化的墓葬中,而且是在我国盛行土葬的长久的历史中,最为广泛使用和常见的埋葬方式。如今火葬成为了葬式规定,这种仰身直肢葬的方式只能够在少数偏远农村看到了。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是这一葬式的典型代表。

  屈肢葬,死者上身侧卧,下肢呈弯曲状,但弯曲程度有所不同,最甚者双腿紧贴胸前。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均能看到这样的埋葬方式。我将它归类为两种说法:一种是“胎儿说”,即说死者形似胎儿在母体腹中的模样,人死后自然要回到出生时的样子,意为一个完整的轮回。另一种是“束缚灵魂说”,由于在一些屈肢葬死者的骨骸上发现了绳索捆绑的痕迹,故而猜测是远古先民因为惧怕死者灵魂出来作祟,或是担心灵魂出窍不得轮回而为之。在我看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武威皇娘娘台墓葬发现的“乱葬墓”[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属于二次葬葬式,这种葬式所埋的死者骨架十分凌乱,大多残缺不全,有的缺首,有的缺肢,将残短的肢骨堆放在一起,所以也被称为“残骨葬”。这些死者均为成人,除个别外均无随葬品,这种葬式的含义尚不明确.

  武威皇娘娘台墓葬中还发现了成人男女合葬墓,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侧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侧身屈肢。如皇娘娘台墓38 , 男左女右, 男性面朝上, 女性面向男性。比较少见的是死者口内各含有绿松石珠三颗。这大概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口含实例。皇娘娘台墓墓76,葬式较奇特,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背向男性,两手并拢举于胸前。

  在皇娘娘台发现三座三人男女合葬 。经鉴定为一男二女合葬, 男性仰身直肢居中, 两女性屈肢位列男性的左右侧。并面向男性。如墓48,规模大,随葬品丰富。这些男女合葬,无论哪种,从保存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女性殉葬者应是墓主人的妻妾、婢或战俘[ 谢端琚,《略论齐家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2期,第157页。],这体现出了男权社会中的男性地位,同时也显示出女性降居从属或被奴役的地位。

  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墓在皇娘娘台也有发现,共两座。成年人仰身直肢, 儿童侧身屈肢或侧身直肢, 面向成年人。

  小孩合葬墓皇娘娘台发现一座。皇娘娘台墓1,为四个小孩合葬。他们紧挨并排埋葬,均侧身屈肢。这些孩子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同时死亡,因此死后同埋在一个坑内。

  齐家文化葬墓中引人注目的是男女合葬墓, 数量多且集中。这种合葬墓的发现, 对探讨古代妻妾殉夫的葬俗提供了重要例证。

  三、随葬品

  齐家文化墓葬中所陪葬的生活用品多为陶器,大概有二十几种,常见的有侈口陶罐、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等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少量的彩陶器物,且器物上的花纹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线条纹路,而是有了诸如变形蛙纹、蕉叶纹、蝶形纹等纹饰,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

  墓葬的随葬品中,最吸引人的是陪葬饰品,根据地位财富的不同,葬饰品大至金玉翡翠,小至银石玛瑙。饰品通常是玛瑙、绿松石珠串以及一些贝壳类饰品,这些物品通常都是以小孩和妇女的项链、耳环、手串等形式出现,这些饰品所体现的是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

  齐家文化墓葬还出土了石斧、刀、凿、纺轮、骨针、锥等随葬品,应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从中可以看到齐家文化先民日常生活的情景。

  皇娘娘台合葬墓的随葬品一般较丰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红铜器、陶器和猪下颚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当属夫妻(妾)合葬,明显地反映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境况。出土遗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等。其中的刀、锥、钻、凿、环等30件红铜器和一些铜渣,是中国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经检验表明是一种纯铜制品。还发现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系羊、牛、猪的肩胛骨,以羊骨为主。卜骨都有明显的烧灼痕迹,但一般不钻不凿,仅少数有轻微的刮削痕。

  齐家文化墓葬的随葬品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在多个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碎石,也就是小石子儿。如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304块由璞玉、大理石手工磨制的小石块儿[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放置这些小石块儿的含义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种种猜测,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墓内放置这些石块儿,是齐家文化先民基于某种宗教信仰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孙作云,《民族杂志》第5卷1期。],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石制的工具、器物是其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所以不难想象,石头理所应当的可能成为部落或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人死后,石头作为“圣物”被撒于墓内,自然也是有其逻辑性的。但在目前看来,这种说法还并不能得到有力证据支持,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四、小结

  综上所述,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的墓制结构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均无葬具,仰身直肢葬为基本葬式,兼有二次葬葬式,有多个各类型合葬墓,以死者生前常用物品为随葬品的墓葬群。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虽不是迄今已知的黄河上游齐家文化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公共墓地。但其墓制、葬式和随葬品, 为研究齐家文化时期氏族部落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诸方面提供了很有科学价值的资料,是十分宝贵的考古学一手资料。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关注一起问道学术网,阅读更多文化论文范文http://www.17wendao.com/learning/list/c_504.html。

标签:文化论文,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