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文艺论文
  • 正文内容

从《檀香刑》谈莫言小说的文学意义

阅读:6537 次 作者:王艺馨 来源:一起问道 发布日期:2018-11-07 14:58:24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分享的文学论文范文,本文已由一起问道学术网编辑推荐至《散文百家》期刊发表,谢绝转载。

  摘要: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已然成为了一种时代符号。而《檀香刑》是莫言众多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本文从小说文本的文化指向、社会意味、语言艺术和声音与文学的关系入手,阐释了中国传统刑术文化与“看客”社会的本质联系,分析了蒲松龄和鲁迅对莫言创作的影响和莫言对叙事的传统结构的运用,解构了高密东北乡地域文化对莫言创作人物、故事和语言特色的影响,浅析了声音与中国文学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字:《檀香刑》;莫言小说;刑术文化;高密东北乡;声音与文学

  莫言是当代文坛上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带着超常的感觉、特异的话语体系在当代文坛左冲右撞,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与现代的冲撞结合、乡村传说与经验世界的拼接等为当代文坛注入了一股自然的野性的力量。

  《檀香刑》是莫言小说的转型巨作,是一部恢弘的大戏,它恢弘之处如黄河决堤、细微之处如新生毛发。这部戏与历史、与人生、与政治、与每个人物的命运乃至整个王朝的兴衰都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再加上猫腔戏的大悲大恸,使得整个文本的内涵异常复杂,包含的文学意味异常宏大。

  一、文本的文化指向

  莫言习惯于给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冠以一种特定的文化定位,《生死疲劳》中莫言定义于六道轮回的佛教文化,找到了悲悯的主题。《月光斩》是基于对金庸武侠小说和鲁迅《铸剑》的模仿。而《红高粱》《蛙》等则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民间传说与人的记忆的夸张性描述。而《檀香刑》的文化样式则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刑术文化的血淋淋的展示。

  1,从极限刑罚到艺术狂欢

  小说总共讲述了六次行刑的过程,演绎了五种不同的刑术。邢台上的主角是施行者和受刑者。这多么像鲁迅笔下的看客和被看的人的形象。如同戏剧表演离不开戏台一样,刑术的最终完成也离不开刑场。面对庄严的刑场,看客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病态的心理需要,仅仅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兽性本能,这同样是对刑罚的一个巨大的历史嘲讽。在残酷的刑场无论是娇小姐还是贵妇人都是看客的一部分,刑罚变成戏剧,对一些人是灾难,对另一些人则是节日,“吃人”的礼教造就病态的社会,这是中国传统刑术文化与“吃人”礼教的艺术狂欢。

  2,从平衡回归平衡

  从小说的叙事结构上讲,莫言使用了对大节奏的传统把握,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回归平衡。

  《檀香刑》这部小说故事用俗话可以概括成“一个女人和她三个“爹”的故事”。而小说女主人公叫眉娘,谐音就是“没娘”,讲的就是“爹”的故事。故事一开始,按照故事情节,在高密东北乡这块土地上,眉娘的公爹赵甲还在京城没回来,亲爹孙丙在当戏班班主,干爹钱丁当一方县令,本来日子是平衡的,但故事从此开始,公爹赵甲从天而降,亲爹孙丙因杀了德国兵被朝廷通缉,干爹钱丁左右为难,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国仇家恨的大戏。整部小说把原有的社会平衡破坏,直到分崩离析,三个“爹”的几乎同时死亡来宣告故事情节又重新回归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是一种否定性平衡。

  二、文本的社会意味

  1,社会的历史定位与“看客”本质

  如果说支撑刑术的主体是刽子手和犯人,那么支撑刑场的主体则是看客。刑场设立的意义,就是要通过刑术的公开实施,让看客们受到某种教育。在刑架上,从受刑的人身上产生的是宗教;在刑架旁,施行的人身上产生的是专制;在刑架下,观刑的人身上产生的是奴性。这样,这三者之间的奇妙联系构成了那个时代大环境背景下社会的定性和腐朽。

  2,高密东北乡的影响

  莫言几乎所有的小说故事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既神秘又平凡的土地上。无论是有传说中的远古还是有历史记载的清末义和团运动;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建国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政策变迁还是高考制度变化;无论是农村经济改革的艰难还是随着经济发展滋生起来的腐败都在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得到过不同程度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密东北乡”就是莫言勾勒的中国缩影。

  三、文本的语言特色

  1,别具一格的血缘亲情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莫言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更贴近读者,贴近人的情感。莫言的小说中喜欢用第一人称或者和第一人称有关系的人物来叙述情节。《月光斩》是一部典型的莫言文体的代表作品。开头,小说就出现了“转述人”——我表弟,表弟的转述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蛙》的叙事主角是我姑姑,而《生死疲劳》中更夸张的把莫言本人放到叙事文本中,参与那一家子几十年的分分合合。莫言借助血缘家族的人称关系,把一个过去的世界托付给了时间的设计。

  2,第一人称的多样描述

  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对第一人称的处理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檀香刑》中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安排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在眉娘、小甲和孙丙那里都是“俺”,因为他们都是乡民;在赵甲那里是“我”,因为他是在京城经历过语言洗礼的人;而在钱丁那里是“余”,这是一个科举入仕的老派知识分子。这种第一人称的不同叙述完全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社会分工。这是莫言小说中很精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四、声音与文学的联系

  莫言的《檀香刑》讲的是两种声音的交杂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是一个大胆夸张的把声音与文学真正结合起来的作家,他说他是写声音的。把声音提升到了一个让文学为之服务的地位上。这是史无前例的。

  《檀香刑》中描写行刑场面的时候写到的挽歌声,与贾平凹《废都》里的那段埙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日下遥远的古城墙上飘来阵阵埙声,使整部小说弥漫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大大削弱了书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在这个意义上讲,声音对整部小说营造氛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整部小说有了历史和记忆的烙印。所以说,声音与文学自古就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记载历史文学需要有声音的时代感,记录声音的记忆又需要文学的艺术加工。

  参考文献:1,《檀香刑》莫言,作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莫言研究资料》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莫言的小说世界》付艳霞,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王艺馨,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文学院,110000

标签:文学论文,文艺论文,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