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经济的发展史有着非常相似的路径,在我国积极推行经济改革的今天,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其中仓储业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无论是从仓储业的整体规划和监管,还是从仓储企业自身的仓储管理技术革新,日本仓储的发展始终领先着中国仓储的发展,处于世界顶级。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和国家经济转型的双重冲击下,我国仓储面临着新的机遇,通过对日本仓储业和仓储管理发展的积极借鉴,无疑会对我国仓储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即从该角度出发,指出在行业层面,政府应该加强统一管理,积极进行监控,及时调控仓储资源发展与配置;而在企业层面,仓储管理的革新需要仓储人才的支持,积极建立仓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仓储管理团队可以极大地提升仓储管理效率。
关键词:仓储管理;日本仓储;中国仓储
一、引言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由此带来的社会产品交易的变化使得传统仓储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加之新技术引发了仓储管理的新一轮革新,仓储业乃至整个物流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自2004年我国施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有关中国仓储业和仓储管理的研究开始于对仓储管理系统本身,即WMS,和集中于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戴定一(2005)指出仓储管理系统当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对仓储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对仓储管理系统的方向进行了预测。而到了2006年,王晓华和周晓光(2006)等人开始讨论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同年,刘发贵、蒋瑞林(2006)等人也开始研究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真虹(2008)等人系统讨论了仓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仓储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姜超峰(2010)指出我国仓储业存在缺乏政府层面的管理、税率过重、区域规划混乱等问题,以及仓储管理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转型。徐金丽(2011)则比较研究了外贸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仓储物流方面的几种配送模式;张明(2011)等人则对“云仓储”和“云物流”的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的物流模式和仓储配送模式继续转变。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讨论仓储业和仓储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新模式,黄妍(2016)等人对电子商务平台仓储管理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针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相应的子系统。
而国内有关于日本仓储业和仓储管理的研究,陈先枢(1996)对日本仓储改革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沈绍基(1999)最先给出了日本仓储业的考察报告,指出日本仓储发展对我国仓储的借鉴意义。徐小青(2005)以东日本物流中心的仓储管理为主题,对宝酒造株式会社的仓储管理运作进行了案例分析。胡贵彦和邬跃(2009)对日本仓储在硬件、运作管理、信息网络化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本政府最新的相关政策。姜超峰(2017)经过对日本仓储管理技术的最新考察,分析了我国仓储对日本仓储的差距,并指出我国仓储深化转型的方向。
日本仓储早在我国开始研究WMS和RFID技术之间,就已经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其仓储管理的运作之中,加上机械化硬件的推广,日本仓储在21世纪前就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仍未放松仓储升级的脚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化仓储管理革新,由此看来,日本仓储业和仓储管理始终领先我国仓储一个甚至多个身位。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中的日本颇为相似,针对中日仓储业和仓储管理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的仓储进一步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近年我国仓储发展状况与政策支持
自2004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我国仓储业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拥有近14亿平方米的仓储设施。根据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全国仓储业总资产16878.6亿元,相较于2004年的2578.6亿元增加14300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来出现的情况变化。就仓储业投资增长率而言,2014年仓储业投资增长率为22.8%,2015年增长率则为28.3%;但从2016年开始仓储业投资增长遭遇了断崖式的下滑,2016年仓储业固定投资额6983.5亿元,同比增长5.5%,增幅同比下降22.8个百分点。
而进入2017年之后,情况依旧未能好转,单月投资增长率最低到了2.1%。导致我国仓储业投资放缓的潜在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新常态”经济下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2.仓储设施经过十多年发展,趋于饱和,具体表现为仓库空置率的明显上升;3.由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仓储投资主体发生变化,从而未计入统计范围。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毫无疑问的是我国仓储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过去的十几年物流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对于物流业、仓储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值得认可的。首先,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物流业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2009年我国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在《规划》的作用下,2009年我国仓储业的各项主要指标呈现出U型的线路,并于年底成功回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姜超峰,2010)。其中,在2008年全国475家物流园区的基础之上,仅2009年一年,我国就新增近200家进入规划、在建和建成阶段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43134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国家对物流仓储业的支持力度。
2013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物流园区正式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的发展时期(姜超峰,2017),同时该《规划》划分界定了物流园区的商贸服务、生产服务、运输服务、口岸服务和综合服务5种类型。进而,在2014年,基于我国的经济供给侧改革战略,国家公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中的数据,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在这样的经济转型时期,虽然仓储业受到了货源结构变化、大宗生产资料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面临着电商快速的发展、消费品多样性持续增加的冲击,但在矛盾和适应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综合来看,我国仓储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2008年后,仓储业的发展过程大体与国家政策的规划相一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仓储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迅速反弹,并在2013~2018年五年内,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和电商的快速发展,行业质量大幅度提升,向着“智慧仓储”稳步前
现有的成果令人欣喜,但仓储业的发展仍在路上,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国仓储管理仍存在着诸如资源不均衡,仓配一体化欠缺,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借鉴发达国家的仓储业的发展经验,而我们邻国日本的仓储业发展经验无疑具备特殊的借鉴意义。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第二,日本仓储业面临的诸如城市扩张、物流配送、城市人口密度等方面的问题与我国的仓储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借鉴日本仓储业的发展过程。
三、日本仓储发展简述
在日本,大约每70人当中就有1人从事物流业务,而日本当前的物流和仓储水平都在处在世界顶级。首先,日本物流仓储成本一直在下行,目前平均日本物流水平在GDP中的占比约为7%,远远低于我国的14.6%;再则,日本物流园区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规划,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根据经济特性将全国分为八大物流区域,同时将仓库的建设早早规划入城市建设扩张的过程中;最后,日本仓储业、物流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已经实现现代运作模型,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很高。无疑,日本优秀的仓储业作为日本物流业中的核心环节,为日本国内物流体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得经济运作效率得以保证,并为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捷。
为了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日本仓储业发展的借鉴意义,对日本物流业和仓储业发展阶段的分析是必要的。
3.1日本本土物流概念的形成阶段(1956~1964)
1956年,日本政府派出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的运输配送体系,而在1958年,日本政府组织了流通技术考察团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考察。在1964年之前,日本国内将物流相关活动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在1963年底左右,“物的流通”的概念开始在日本国内出现,1964年6月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正式确立了“物的流通”的本土化概念。在这个时期,日本正式开始推动除了生产销售外的第三种成本的控制与削减,即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与削减,因此,“物的流通”已经将“保管”、“在库管理”等仓储作业活动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3.2物流仓储业高速发展时期(1965~1981)
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增长的总体特性表现为长期的高速增长,这与我国仓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相似,当时日本国内生产和销售额均大幅上涨,相应的物流设施建设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1965年,日本政府在《中期五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现代化,日本大兴高速公路、港湾、流通聚集地等设施的建设。伴随着政府的推进,各地的厂商也积极响应政府,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国内各物流中心新建了很多仓库。另一方面,虽然仓库的量上去了,但是基于“人工”的仓储管理系统无疑是非常低效的,使得仓库建设的蓬勃发展依然跟不上生产和销售扩大的需要。为此,日本国内开始在仓储业推动自动化、机械化的建设,通过引进货台、叉车等装备来提升效率,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来促进出入库作业。
3.3物流合理化阶段(1982~90年代末)
自1981年的“仓库自动化国际会议”以来,日本国内推行基于网络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日本经济进入了成熟期,“日本物流协会”也于1983年成立。鉴于经济的成熟,社会增长放缓,物流业转为为人民提供更便捷的便利,物流相关的学术活动明显增多。同时,日本也开启新一轮以系统整体观点为主的新一轮降低物流成本运动,此时仓储管理作为物流的一部分正式登陆企业管理的舞台。到了此阶段的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社会的生产经营模式迎来了重大变革,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的产品策略成为该阶段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物流服务竞争激化,市场中物流成本开始上扬,也成为这个时期的问题与挑战。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大纲指出未来日本物流业和仓储业的方向是:(1)信息化的推进,(2)物流技术的开发,(3)物流人才的培育,(4)新物流服务的开展,(5)国际化的对应,(6)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7)整体系统化的加强,(8)社会资本的充实,(9)规格化、标准化的推进,(10)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由此引发了仓储业乃至整个物流业的新一轮革新。
3.4 21世纪的新发展阶段
1997年财政年度末,日本全国有3729家仓储经营者和3600万的仓储面积,相较于1988年,增长比率分别达到了31%和46%,同时流量随经济情况趋于平缓。而仓储业进入21世纪后的主要议题为:(1)规划更有效的商品配送,(2)应对进口量的增加,(3)进一步发展信息和自动控制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日本仓储业已然完成大部分的目标,成为世界的典范。
四、中国仓储的未来发展与中日仓储的比较借鉴
1.资源不平衡的规划与调整
从日本仓储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在90年代末期经济泡沫破裂后,同样面临着社会经济产品的变化,物流成本上升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日本物流协会在《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对城市规划中的仓库建设用地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早在1968年的《都市计划法》中,日本政府就对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将城市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区”和“城市化控制区”,其中“控制区”针对的就是城市未来10年发展的用地控制区域。基于该项举措,日本政府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调控,保证了城市的仓库用地不被别的行业抢占,有效实现了仓库的分布与建设可以及时跟上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比如,在2011年,日本普通仓库的建设基本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而面对冷链需求的冷库建设却在大规模的发展,在东京湾、东扇岛都有大规模的冷库建设;而到了2015年,面对仓储技术的提升和电子商务对仓库布局调整的需要,东京一年内增加了40多个新的大型物流设施,其中最大的单体面积为46755平方米。
再则,日本通过第三方承办的仓储运输和物流配送服务占全日本总务流量的8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日本物流协会对整个物流体系的数据信息有着全面的把控,日本物流产业信息透明度与完整度非常惊人。集货、入库、流程加工、出库、配送一整套仓储作业过程都被录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中,再统一整合到日本仓储协会的数据库中。因此,日本仓储协会可以做到随时拿出某一仓储企业的完整细致数据,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这些数据对于社会的经济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可以有效用于仓储资源分布的调控。
综合来看,针对我国当前仓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城市规划法的调整,统一规划城市物流仓储用地,从根本上解决仓储业成本高的源头性问题;另一方面,构建有效全面的涉及仓储整个行业的信息数据整合系统任重而道远,我国仓储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相一致,数字化改造升级过程仍在推进,通过构建透明的监管体系,无疑会使仓储业资源的分布得到及时调整。
2.真空地带的发展
鉴于日本对于仓储资源调控的能力非常强,正如前例所述,日本仓储业对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什么敏感。面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仓储业务的多元化、综合化趋势,日本仓储企业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除了2011年大力建设冷库,2015年针对电子商务新设仓库,近年来,日本新兴多层仓库的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响应仓储业预期需求为主。
针对我国仓储业一些业务真空带和仓配一体化、仓储服务线上平台的建设等自身服务的欠缺,当前最有效的调控措施依旧是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通过对新兴仓储企业的扶持政策,促进真空地带的发展。
3.仓储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首先,相较于日本政府对仓储业的监管与调控,我国缺少对仓储行业的管理。虽然有《规划的指导》,但是并没有国家层级的主管单位负责仓储业的规划与资源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仓储业发展过热与资源不均衡现象的出现。通过仓储业行业标准的规范、信息渠道的构建以及完整详细的信息数据统计,对我国仓储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再则,面对单一仓库向网络性仓库,单一功能仓库向综合性功能仓库,存储型仓库向流通型仓库的方向转型,各仓储企业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热潮,当前仓储业面临新科技带来的新的转型挑战,未来仓储业的运转效率很可能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流程大部分交给计算机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为深化转型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当其冲的是仓储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日本,我国仓储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健全,面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仓储内部形成高效的管理技术团队,提升自身效率,结合政府部门的统一监管、调控与支持,我国仓储业有机会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交接的整合、转型时代,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强占先机,为我国社会经济运转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先枢.日本仓储管理改革概览[J]仓储管理与技术,1996(5),4~6.
[2]戴定一.仓储管理与WMS[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0(2),61~63.
[3]黄妍,朱信忠,赵建民,徐慧英.基于SSH2框架的电子商务平台仓储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2),54~56.
[4]胡贵彦,邬跃.对日本仓储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9,28(4),142~145.
[5]姜超峰.我国仓储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3),11~13.
[6]姜超峰.仓储物流永远在路上[J]中国储运,2017(2),35~35.
[7]刘发贵,蒋瑞林,胡耀民.RFID中间件及其仓储管理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6,32(13),272~273.
[8]徐小青.东日本物流中心的仓储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4),64~65.
[9]徐金丽.外贸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比较[J]对外经贸,2011(8),79~81.
[10]沈绍基.日本仓储与物流业考察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1999(4),19~24.
[11]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2]真虹,张婕姝,胡蓉.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与实务[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13]张明,张秀芬,刘晖,朱卫锋.基于“云仓储”和“云物流”的电子商务大物流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