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社会背景下,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加剧,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率, 增强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从而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高校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学生就业中心受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水平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重视程度等。当代社会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与水平, 应从以上观点出发,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合适的就业、创业指导, 完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并结合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共同探究解决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管理
1、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并且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学生的整体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难、换工作频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坏的影响。所以,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发展现状, 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与开发成为当今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就业市场由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中还存在其他问题, 应不断从当今社会、政府、高校以及用人单位和毕业大学生的个人因素等不同方面考虑, 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和青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途径探索, 进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与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2、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形势
2.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时间晚, 不断拖延, 导致就业晚, 而预想的收入与实际收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超乎社会及企业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根据数据统计,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二是企业与用人单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与工资和大学生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应届大学生的收入预期相对来说高于实际水平的30%左右, 与美国欧洲相比更是高于9%左右。三是由于薪资问题, 大部分毕业生多选在发达地区就业,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首选北京为就业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占75%左右, 而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不足3%。另外, 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值为2400~4000元, 因此, 大学毕业生主动不就业的情况大大存在。其中, 大学生就业不足的情况尤其表明现在用人单位与其自身实际需求的差距较大, 是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1]
2.2 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突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了知识、技术, 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与精神。但是, 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 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为自身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 这种创业方式对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外, 近些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潮不断兴起,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其创业能力与素养也愈发进步。[2]
由于就业率的不断低下, 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并制定优惠政策来刺激毕业生的创业思想。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很多, 但是能够坚持下去的却很少。所以, 在对大学生创业肯定的同时, 也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看到大学生创业的弊端。
3、 当前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看, 企业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 尽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庞大, 但是由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导致总体的人力资源质量较低。另外, 加上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改善人才结构和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仍需加强, 导致人力资源学科和地区分布不均, 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严重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尤其对于政府来说, 需要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作的重视, 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从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制。
3.2 用人单位角度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为了减少成本,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大部分企业都将大学生的工资压得比较低, 有些企业甚至随意提高用人标准, 进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在校成绩过于重视, 而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过于忽视;二是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院校以及学生的学历层次过于重视, 例如, 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而处于二线城市的非重点院校或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这是导致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对青年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3.3 各大高校角度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 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难以适应, 这也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 各高校一直采取计划招生和统一分配的运行机制, 很多高校的专业设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高校大多立足自身的实际条件, 进而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 产生严重的结构矛盾, 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岗位不适应等问题。不少高校重视招生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 很少会从更深层次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等。
4、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法
4.1 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 应不断完善青年就业指导机制, 可以通过毕业生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人才市场三大就业市场来举办招聘会, 推动三大就业市场的沟通与联系。另外, 还可以通过教育、劳动保障以及人事等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招聘活动等方式,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不匹配的情况, 进而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 青少年的就业指导机构应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和高校间的联系, 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起一定的主导作用, 用人单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 使毕业生与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双向选择。高校应针对当前社会现状,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4.2 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 我国高校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简单理解为为毕业生开设讲座或招聘会, 而并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当作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长远工作。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极为重要。[3]
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 而实际上, 大学生由入学到毕业都需要不断吸收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 加上学生处于不同阶段, 其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指导、培训方案。
4.3 制定相关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给予鼓励
各地区应制定相关政策, 来鼓励和刺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目前,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各个地区不断出台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进而吸引大学生来就业。然而, 不同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并没有趋于平衡。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就业, 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
5、 结论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与社会和高校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政府要出台政策不断鼓励毕业生到不同区域就业, 而不是都到一线城市;高校也应该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重视程度, 完善课程培训机制;学生本身应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龚爱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社会组织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6.
[2]张学亮.“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7.
[3]马德洁.就业政策变迁对大学生人力及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