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思政论文
  • 正文内容

浅析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阅读:3068 次 作者:冯露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06-30 23:05:00
基本介绍:

  摘要:老子主要探讨本原、柔克刚等一些哲学问题,充满了哲学的意味。老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更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虽然两者从本质上追求的目标一致,但在行动方面,孔子和老子完全不同。孔子采取了面对社会的积极行动,老子则采取了相对消极的行动。孔子治国的政治目的是协调社会动荡,老子也在寻求一种拯救动荡社会的方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异同。

  关键词:先秦;孔子;老子

  一、对人、自然与社会方面

  在处理人,自然和社会时,孔子思想关注的是人和社会。老子思想更注重阐释自然。老子主要探讨本原、柔克刚等一些哲学问题,充满了哲学的意味。道教首先证明了“道”的合法性,然后指出“道”是宇宙的起源,最后用“道”来治理政治。这里的意思是“道”可以提升一切,所以统治者必须施行惠及于民的政策。最后,这些哲学思想被应用于政治,老子思想是在哲学的高度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

  实际上,孔子思想也谈到了问题的根源,也突出了人们的价值。孟子的“天人合一,万物融合”,荀子表达的人们富有生气,有生命,有知识,有正义,所以他们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所有这些言论都反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极其关注人的作用,也关注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孔子思想也非常肯定追求人的享受和对欲望的追求。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老子思想只是站在比孔子更高的层面,是世界观。孔子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现实的方法论,因此在现实面前提出了强大而务实的思维方式。老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更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和老子在对人、自然与社会方面分别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二、在行动方面

  虽然两者从本质上追求的目标一致,但在行动方面,孔子和老子完全不同。孔子思想采取了面对社会的积极行动,老子则采取了相对消极的行动,表现出在困境中拯救国家的感觉。事实上,面对毁灭中的社会动荡,孔子直接致力于乱世,试图通过社会人民群体的主观努力实现政治和平。因此,在政治上,我们强烈主张克己并回归社会等级制度,同时劝导统治者实行仁政。孔子思想也鼓励人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为国家的社会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孔子思想与人密切相关,倡导积极的入世实践。

  与孔子相反,老子选择明哲来保护自己免受世界的侵害,憧憬着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并提倡国家安静和不活跃,并且不会互相打扰,类似于一个隐居者的态度。只要你不沟通,你就可以消除纠纷,世界可以永久和平,维持正常的秩序和社会保障。无为是为了避免政治争端,是实现社会和平的有效途径。不仅仅是为了说服统治者放弃追求仁义和正义的做法,也意味着统治者应该以隐士的心态治理国家,而不是使用“手段”,世界可以和平。而百姓在政治上置身事外的办法就是不学习四书五经从根本上断绝进入政治生活的途径。百姓不参与政治,君王不再玩弄“权术”,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一种隐者式的作风。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入世的积极构想体现在孔子思想不被先秦时期的统治者所赏识,因此孔子思想不能成为官员。但他们依然不改入世情怀,仍然对社会充满关怀,没有丝毫的避世退隐之意。老子则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封闭的社会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所以希望通过消极避世,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

  三、从目的方面

  在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等级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能力的人得到了提升,周天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诸侯之间竞相争霸,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在此期间,孔子认为“仁”可以拯救周王朝统治,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从中可以看出,先秦孔子思想关注的是社会和人际关系,不仅如此,孟子也提倡“仁”,注重以人为本和启蒙的思想,反映出孔子治国的政治目的。它主要表达了协调和谐社会关系的政治主张。

  老子实际上也在寻求一种拯救动荡社会的方法。《道德经》中告诉君主如何统治人民和治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后来,当谈到无为和隐居时,它仍然没有偏离政治,而是为了实现安邦的目的。用“不作为”来治国,从而达到“一体化”的效果,讨论的是国家。《老子》中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讨论的是时事政治和民生问题。这些言论思想都表达出老子并没有远离政治问题,事实上老子也一直在关心国事,对百姓充满了浓浓的关怀。老子在人伦社会方面虽然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思想,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老子其实也是关心人和社会,也关心民生的。因此,在这一点上,老子与孔子思想从根本目的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孔子和老子思想都包含在政治哲学的内涵中,同时保持着在政治目的上具有一定的积极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德俊《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毛艳明《老庄老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唯实,2007

  [3]余萍 王颖《“自然无为”-对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

标签:学术论文,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