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 正文内容

三代家风

阅读:1379 次 作者:宋子鹏 来源:信阳妇联 发布日期:2020-06-10 08:25:00
基本介绍:第二届“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示。

  听爷爷说,我家从曾祖父开始,就要求子女读书、认字。

  曾祖父在当时是小地主,有几百亩地,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爷爷出生市,社会上已经兵荒马乱。但是老爷子十分有眼光,一定要送儿子去念书。在那个年代,想念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费了不少周折,爷爷最终毕业于当时的开封高中。并在1948年参加工作,成了镇上仅有的两名老师之一。这件事情让爷爷很骄傲,后来经常向我们提起。

  正是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不易,爷爷此生最盼望的就是子孙后代能够多读书、多认字、多学文化。爷爷从事教育工作几十载,对于自己的四个孩子,也以“学习论英雄”。他不喜欢初中毕业的老大和没上过学的老二,更不喜欢不爱上学后来做生意的老四,唯独最爱老三。因为老三聪明爱学,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以至于我三叔在高考前检查出哮喘病而被拒绝参加高考时,爷爷平生的第一次破例求人——他找到了三叔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他的学生。结果,学校让我三叔复查。可经过复查,我三叔依然没通过体检,最后不得不放弃高考。

  那段时间,爷爷大受打击,脾气很差,谁都不敢近前。我爸说,在1968年—1978年,爷爷被打成“右派”,在山上打了十年的石头都很乐观,那样的环境下爷爷都是很乐观的,却因儿子没能参加高考而大发雷霆。由此可见,这件事在爷爷的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正是由于爷爷的这些特殊经历,爷爷到了80多岁,只依然手不释卷,边晒着太阳边看书。尽管已经相当的吃力,甚至口水滴到了书上,他都浑然不知。爷爷临终时并无特殊交代,只是用尽力气,指了指屋里的书柜。那是满满的一整架发黄的旧书。

  幸运的是,三叔后来成为了我们村里的民办老师,并有机会转正成了公办教师。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这也成为父亲不断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典型事例。

  父亲从小赶上了“大跃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饭都吃不饱,上学更别想。在小学一年级的下学期,父亲便辍学了。结果,这让他对读书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敬畏。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底记得我上学前班的前一天,父亲专门骑车带我到离家很远的河里去洗澡,这是从我记事起从未有过的殊荣。父亲很高兴,好像是自己明天要上学似的。他说:“好好洗澡,洗干净了明天穿着新衣服去上学。要不,脏兮兮的学校不收你。”朴实的话语,包含着父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带着祖辈、父辈的期盼,我终于能够安心读书了。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严格要求,成绩还不错。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父亲种了6亩地的朝天椒,精心侍弄。

  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把通知书小心地拿在手里,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地说:“你好好学,学费我来想办法,上了大学,你就是文化人,就不用回来种地了”。

  现在,每每想起这些朴实的话语,我依然会泪流满面。没能上学,是父亲一生的遗憾,为此,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

  大学毕业后,我在外面闯荡几年,最终还是顺父亲的意,回老家做了一名教师。刚开始,我的心理确实有落差,各方面与想象中的都不一样。但父亲很高兴,觉得村里很多像他一样渴望上学的孩子终于有人教了,而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他的儿子,这让他很骄傲。所以,他总是嘱咐我要好好备课,不敢耽误了孩子们。

  后来,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渐渐理解了祖辈,父辈对后代的希冀和厚望。以后,我要做个好老师,好家长,让讲台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将来都能够依靠知识的力量,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把他们的人生过得比我们更精彩。

  (作者单位:光山县南向店乡金庄小学)

标签:散文,征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